音乐教育“新体系”理念的思考与实践 ——以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小学音乐课为例

来源 :新疆艺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j0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备受瞩目。而小学音乐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情感体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中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变得尤为重要,进而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涵养美感,陶冶情操和健全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试图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素质型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作为理论依据,以“新体系”国培教师为出发点,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实践,从而对运用“新体系”在乌鲁木齐天山区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以及对未来教育教学的展望。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首先是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以及有关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文献综述,分别从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教学理论、实践研究以及对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教学现状和有关运用“新体系”的论文文献做整理与分析。第一章中介绍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素质型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教学理念、目的和教学方法;“新体系”与国际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的相同之处以及区别。阐述了“新体系”的研究以及教学成果。第二章为在“新体系”教育理念下对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小学音乐课程现状的分析总结;分别从音乐课程现状、使用教材、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第三章是音乐教育“新体系”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本章节以“新体系”国培教师为出发点,了解乌鲁木齐市天山区音乐教师在学习“新体系”之后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上的变化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情况;第四章试图对音乐教育“新体系”运用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建议以及对未来教育教学的展望。
其他文献
《法华经》全称是《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经典的重要著作之一。该部经典形成于大乘佛教的初期(最晚不超过公元2世纪),后来逐渐流传到中亚、新疆,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大地。关于法华经变的图像内容,主要在中国中原、河西和吐鲁番地区,印度和中亚暂时未发现。吐鲁番位居丝绸之路要冲,是沟通西域和中原的必经之地,并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柏孜克里克石窟作为吐鲁番两大石窟之一,现存壁画以高昌回鹘时期为主,绘画题材丰富
手工劳动者创造瑰丽的玉石文化,在新时器时代以来的长时间中,玉石文化历久弥新是中国文化发展脉络中重要元素之一。新疆和田玉自古是制作玉器的原材料,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在开采、搬运玉石,制作玉器的过程中形成和田玉的相关文化。玉石磨制产生玉器,二者的发展紧密相连,休戚相关。玉文化中,玉雕艺术体现了琢玉人对所处环境的理解和认知,因此不同地区的玉雕作品饱含不同的地域特色,新疆占据资源优势,成就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玉
徽州民歌是安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为直接真切反映人民社会生活、思想的载体,饱含徽州地区人民的人生情趣与情感,也承载徽州地区人民的美好愿望与追求。笔者以音乐民族志为研究视角,以科学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为手段,以音乐学和民族志的方法论为主要理论支撑,全面剖析徽州民歌的艺术气质和精神内涵。本文从宏观角度上,结合徽州地域与人文环境,将徽州民歌进行文化性阐释。首先,借鉴音乐民族志的方法论实践于徽州民歌
古琴艺术是中国最古老、最具文化内涵的艺术之一,凝聚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化精神。九疑琴派是我国近代以来较为重要的流派之一,在我国琴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琴派立派者杨宗稷更是以打谱《碣石调幽兰》而名留中国音乐史,同时也是近代以来继诸城派王露后进入高校传播古琴艺术的第二人,给笔者以深刻印象,从而萌生研究此琴派之想法。进入21世纪,相较于其他流派,大众对于九疑琴派的关注度与研究程度相对不足,特别
柏孜克里克石窟作为高昌回鹘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内容丰富,保存较为完整。柏孜克里克石窟第9窟(格伦威德尔编号第1窟),排列在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北面(面对木头沟),属于回字形中心柱窟,中心柱四壁皆有塑像,尊像毁坏,残留底座。中心柱正壁,残留火焰纹的尊像身光,身光的两侧是12尊胁侍菩萨像。台座正壁绘制鹿野苑初转法轮,台座右面绘制引导比丘和世俗供养人像,左边绘供养比丘像。右甬道的外壁均绘千佛,内壁尊像残损,
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理论,明确了艺术的形式与情感之间的联系,本文借用其理论分析父子题材雕塑的艺术符号特征。引用艺术符号理论的框架和概念,以及雕塑艺术的相关概念与之相结合,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其中引用了苏珊·朗格的一个独创性的概念,“质性”,指艺术符号大的气质特征,例如雄壮感、悲凉感等,同时结合雕塑艺术的具体概念,如构图、建筑感、稳定感等,来分析雕塑的形式与情感的关系。文章还从影响雕塑艺术符号特征的
随着课程改革的步伐加快,美术教育迈入了“核心素养时代”,美术课堂教学形式也产生了重大变化,培育适应社会生存能力并且能够面对复杂情境解决问题的现代公民成为了美术核心素养教学的目标之一。此背景下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实现美术核心素养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本文运用实践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乌鲁木齐市中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存在影响专业化发展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由此笔者了解到该区域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依旧
新疆哈萨克民间舞蹈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中扎根与繁殖,在一代代草原人民的集体智慧下不断发展变化,其风格有着草原文化典型的艺术特点,其舞蹈内容和形式大多以牧民的生产劳动、仪式活动、婚庆习俗等场景为主,反映和体现着哈萨克族人民生活和劳作的真实面貌。民间舞蹈创作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渠道。基于此背景,本文从哈萨克族民间舞蹈的依存空间,即自然生态的影响、历史变迁中形成、社会生活中的辐
天王是自佛教诞生以来就被纳入体系的天神之一。在佛教经文中,天王一般以世尊的胁侍人物被记载。天王的形象沿丝绸之路进入于阗,传入中原,与当地文化相融合,之后回传至吐鲁番。吐鲁番位于西域与中原政治、文化、经济交流的必经之地,起着中介和桥梁的作用,这意味着吐鲁番不仅受到中原与西域两种风格的影响,同时不可避免地接受两地以外的佛教艺术风格。通过对印度地区、西域地区、吐鲁番地区及中原地区天王图像的分析,探讨吐鲁
从维吾尔族民间歌舞的艺术特质来看,我国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即可划分为:自娱性舞蹈,宗教性舞蹈,表演性舞蹈三个类型。本文以新疆维吾尔族表演性舞蹈为例,探讨维吾尔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进而研究自治区级非遗舞蹈“莱派尔”表演艺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价值。莱派尔是集音乐、舞蹈、说唱及戏剧表演于一体的维吾尔族表演艺术形式。它活泼、生动、风趣、幽默,多以双人表演的形式呈现且即兴性很强,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莱派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