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公共租界自1843年开埠到1945年收回,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百余年之久,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学术界对上海公共租界史已经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上海公共租界内华洋关系的研究仍缺乏必要的讨论。本文以1905年到1930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市民权运动(以下简称“市民权运动”)为切入点,在还原这一运动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一运动的深层剖析,窥探近代公共租界内华洋关系的脉络及由此折射出的诸多问题。1905年到1930年的市民权运动是在列强侵略中国的背景下,公共租界内华人为争取自身权利,实现自身在租界内的话语权而进行的一次抗争。这一运动的爆发并逐渐发展是多种合力的结果,其中,公共租界内华人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华人团体的繁荣发展为运动准备了条件,1905年之前华人参政的提出为华人的抗争提供了一种方法,租界内华人纳税负担与利益享受的失衡则使运动的爆发成为必然,而市民参政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则是贯穿整个运动的精神支撑。从纵向来看,运动的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华商公议会时期、华人顾问委员会时期和华董入工部局时期。在三个阶段,华洋力量此消彼长,但整体看来,华人力量是不断强化,洋人力量则不断弱化。从横向来看,运动涉及了租界内各个阶层,在华人一方,随着运动的不断深入发展,以中下层商人为基础的各马路商界联合会在运动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也是近代以来商民参政意识不断增强的一种体现;在洋人一方,工部局作为租界内的市政机关,在市民权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对华人力量增强的惧怕使其极力阻碍运动的发展。但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最终华人冲破了租界列强的阻碍,打破了公共租界内洋人“一统天下”的局面。虽然,这场持续了25年之久的市民权运动并未实现收回租界的最终目的,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华洋之间的不平等地位,但作为租界内华人对抗洋人的一次斗争,它体现了华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运动的挫折与失败也时刻警示我们:在世界的舞台上,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与时俱进,方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