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庆大霉素(Gentamicin,GM)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抗生素之一,它是由绛红色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purpura)和棘孢小单孢菌(M.echinospora)产生的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由于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尤其对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治疗效果较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提高发酵液中庆大霉素的产量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选育出庆大霉素的高产菌株,这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庆大霉素工业生产菌株绛红小单孢菌M.purpura NG-38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UV)与亚硝基胍(NTG)复合诱变、耐自身代谢物快速筛选的方法,经3轮次诱变处理后,获得四株遗传稳定性好的高产菌株3-1-54、3-1-66、3-1-88和5-1-130,其液体摇瓶效价与出发菌株相比分别提高了17.99%、18.54%、28.16%和59.60%。
对绛红小单孢菌的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最佳方法和条件为:菌丝培养18~24 h后以10%的接种量转接至含0.3%甘氨酸(Gly)和9%蔗糖的原生质体制备培养基中继续培养34h,菌丝经原生质体稳定溶液P预处理后进行酶解反应。酶解参数为:溶菌酶浓度15 mg/mL,酶解时间90 min,酶解温度37℃。将纯化的原生质体悬浮液适当稀释,涂布于再生培养基R2上进行细胞壁的再生。
为得到优良的GM高产菌株,以UV-NTG复合诱变得到的4株菌株3-1-54、3-1-66、3-1-88和5-1-130作为出发菌株,经过两轮基因组改组,筛选得到的GM高产的优良菌株NG-38-29,液体摇瓶效价为1231.06 U/mL,较NG-38出发菌株的原始产量619.02 U/mL提高了1.99倍,该菌株经传代5代,仍保持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对NG-38-29菌株进一步进行了培养基优化。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得到影响发酵水平的显著因子为玉米粉、黄豆饼粉和(NH4)2CO3。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得到显著因子最佳浓度为:玉米粉9.77 g/L,黄豆饼粉36.85 g/L,(NH4)2CO31.26 g/L。最佳条件下摇瓶发酵效价达到1404.36 U/mL。较培养基优化前效价提高了14.08%。
本课题的研究,有效地提高了绛红小单孢NG-38原始菌株的GM液体发酵效价,并最终得到了一株可用于工业生产的优良高产菌株NG-38-29,摇床小量发酵效价1404.36 U/mL,较出发菌株效价提高了126.87%,达到国内的先进水平。实验结果还进一步表明,基因改组和发酵条件的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技术,是工业生产菌株改良和提高产量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