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以来,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取代收容遣送制度,使政府解决流浪乞讨人员制度设计走进了一个新阶段—由过去的被动救助转为主动救助。然而在实际救助服务过程中的路径依赖,严重影响了救助制度功能的发挥。论文以沈阳市为例,运用斯蒂芬·史密斯和威廉·埃格斯的“网络化治理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探讨沈阳市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对促进救助制度良性运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全文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和相关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内涵。界定救助服务相关概念,并对网络化治理理论的内涵进行阐释。第三部分,研究对象的现状概括以及对于存在问题的提炼。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摸清沈阳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现状,并且通过数理统计分析说明沈阳市在救助服务过程中,出现救助服务理念陈旧、救助服务主体单一、机构运行效率低下、救助服务方法守旧等问题。第四部分,沈阳市流浪乞讨人员服务质量不高进行原因分析。从现实出发,对沈阳市救助服务出现问题的原因归纳为价值理念模糊不清、网络化救助服务格局尚未形成、机构运行要素逻辑链条断裂、“保守”心态与能力不足。第五部分,提出解决沈阳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质量问题的对策。从明确救助服务的价值导向、继续完善网络化救助服务格局、理顺救助服务机构的运行逻辑与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四个角度提出解决沈阳市救助服务问题的对策。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理论结合实际,力求推进沈阳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服务的网络化治理格局,提高救助服务质量。完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服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各方共同努力。将网络化治理理论引入到新的救助服务模式构建过程中来是一种新的视角,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