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构风振反应分析和抗风设计方法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起来,已经逐步进入各国的结构设计规范.在风灾调查、现场实测和模型试验新发现的基础上,抗风分析和设计方法得到逐步改善和提高.在我国《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01)颁布之际,将我国抗风设计规范与美国(ASCE-98)、日本(RLB-AIJ1993)两国规范的进行比较研究,以便发现其异同、互相借鉴和共同提高,有着重要意义.风的特性可以用与风相关的基本参数来描述,因此,首先对中美日抗风设计规范中的基本参数进行了比较.作用于结构上的风荷载通常分解为平均风荷载和脉动风荷载.对于平均风荷载研究了影响到基本风速(风压)的风剖面的主要因素,包括地面粗糙度类别、标准高度、标准重现期、平均风的时距和概率分布类型,比较分析了风荷载体型系数和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对于脉动风荷载讨论了湍流强度、湍流积分尺度、脉动风速谱、脉动风的相关函数,并重点比较分析了脉动风速谱和相关函数的差异.然后,介绍了基于随机振动理论的风振响应分析方法和Davenport提出的经典抗风设计方法—"阵风荷载因子法".美日两国规范都是将"阵风影响系数"取为一个恒量,中国规范中的风振系数却是随高度变化的量.这是由于美日两国规范中的"阵风影响系数"实际上是"位移风振系数",而中国规范的风振系数实际上是"惯性力风振系数".最后,分别对两个典型的柔性和刚性结构,采用中美日三国规范计算分析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基底剪力、基底弯矩和顶点顺风向水平位移的响应.按中国规范的计算结果接近随机振动分析理论值;日本规范的方法由于"压力系数"随高度增大,重现期取值也较大,导致计算结果过大;美国规范计算出来的结果大约是中国规范结果的2~3倍,这是由美国规范采用较大的峰值因子和采用了准定常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