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意图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具体考察《全唐文》收录的中晚唐干谒散文,以及各类史书笔记小说所记载的有关干谒材料,对中晚唐干谒散文的发展状况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论文首先考察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的价值和意义。然后通过量化统计原始资料,发现中晚唐干谒散文作家、干谒作品数量超过初盛唐,并整理为附录一《唐代史书、笔记小说收录中晚唐干谒资料览表》。笔记小说史料中大量的干谒记载,反映出中晚唐干谒深广性和多样性。对前人的研究核查后发现,干谒散文、作家的收录存在错误和遗漏现象,核实后整理为附录二《中晚唐干谒散文览表》。干谒文的体例,中唐多用“书”,晚唐多用“启”和“状”:用年代划分法将中晚唐分成四个阶段,可以清楚看到具体时期干谒作者分布概况。分析干谒作品发现,一方面,干谒文显示了士人对仕途的执著精神,干谒文对社会问题有所关注并提出了改革社会的方案,共同体现了传统价值观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比发现干谒目的、心态发生变化。中唐至晚唐,干谒目的变得实际化和物质化;干谒文流露出了士人的反思;干谒文态度平和,失去狂傲洒脱之气。以上特征成就了中晚唐干谒散文的精神内涵。从联系的角度分析士风与文风的关系,中晚唐崇尚务实方式,促使干谒文向直切平实的方向发展;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使干谒文中充斥着阿谀奉承;感伤成为重要特征,这也通过对典型意象的统计和分析得到了明确说明。干谒文艺术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体式上,中唐干谒文多用散体,晚唐多用骈体,散体因其创造性在中唐得到复兴,骈体在经历辉煌后因走向形式主义而枯竭。干谒意象由雄壮阔大转向狭小,显出悲凉、沉沦之感,还出现了新的意象。议论方式上,常运用逻辑推理、叙议穿插的曲折方式,或用寓言故事打比方,或用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历史典故开篇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