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环渤海区为研究区域,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和辽宁省5个省级行政单位。并以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为研究时间段,以我国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为数据来源,选取百岁人口、高龄系数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3个单项长寿指标,通过拟定权重计算法对各区长寿综合水平建立评价体系,进而分析环渤海区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中运用了 ArcGIS、SPSS、Microsoft 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分析影响环渤海区长寿水平时空演变的作用力。结果表明:(1)环渤海区百岁人口数量、密度和比率均呈增长趋势,并表现出明显的高低差异性,高值区聚集于渤海湾平丘区的北京市、辽东半岛的大连市和南部胶东半岛-鲁西南区。(2)环渤海区高龄人口数量和高龄系数的增速明显快于其他年龄段,并且区内各省级行政单位均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高龄系数在研究区内表现出明显差异性,山东省高龄系数最高,尤以胶东半岛-鲁西南区高龄系数最高,北京市次之,河北省最低。(3)20年间环渤海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均高于同期全国水平,增速也快于同期全国水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北京市、天津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位居前列,其次是辽宁省、山东省,河北省最低,各省区内部呈现南高北低的纬向分异特征。(4)环渤海区长寿综合水平呈现由滨海平丘向内陆地区递减的局面,并且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北京市由于各项长寿指标居于前列而成为全区长寿综合水平最高的地区,天津市较低,各省区内部呈现南高北低,与百岁人口、高龄系数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保持一致。(5)环渤海区长寿水平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长寿水平与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和平均海拔呈显著负相关性,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平均坡度、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卫生医疗机构数、卫生机构人员数和卫生机构床位数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舒适宜居的自然环境,全年寒暑适中、不燥不闷的气候条件以及海拔适中坡度平缓的平丘区是区域长寿现象成长的沃土,城市化水平、医疗技术条件则起到加速作用,此外,长寿老人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有利于延长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