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Analogical Culinary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A Perspective of Autonomy--Dependency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ub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认知语用学角度来分析英汉饮食仿词的生成过程。   仿词是故意模仿某一既有词汇来表达另外意思的新词。由于其生动形象,简单易懂的特点,仿词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应用,并成为近年来大量涌现的新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仿词经常在上下文中与原型词相对照而出现,因此能深刻地体现事物的本质,给人以强烈鲜明的印象,还可以使语言新鲜活泼,造就幽默犀利的艺术效果。   纵观目前国内外对仿词现象的研究,我们发现有些学者注重其所带来的修辞效果;有些学者强调其构词规则并将其视为重要的构词方式;有些学者重视其词语构造及语义之间的内部关系;另外还有学者关注对其进行跨语言对比研究。然而,很少有学者从认知的角度对其生成机制进行探讨。因此,本文是从认知语用角度出发,致力于阐释饮食仿词的动态生成过程。从说话者使用仿词的动机到源语的选择,最后到仿词的生成无不包含着说话者的认知活动。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以徐盛桓的自主-依存分析理论作为基础对英汉饮食仿词语料进行定性分析,探讨其独特的生成过程。该理论认为,话语的生成首先来源于说话人头脑里想要表达的意向内容,在交际意向性的制约下,通过相邻/相似关系,将一项内容推衍成为话语。(徐盛桓,2007:37)此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分析话语的生成过程。作者正是基于此理论,试图建立一个饮食仿词的自主-依存框架来解释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并进而回答两个问题:1)饮食仿词和源词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2)饮食仿词是如何生成的?   研究发现,源词作为隐形成分已经存在于人们头脑中,表现为自主成分;仿词作为显性成分运用在交际中,表现为依存成分。源词以交际的意向性为导向,以相邻/相似关系为主要的认定手段,推衍出仿词,推衍的机制是拈连。依存成分的存在和运作是以自主成分的意向性为其导向的,依存成分的运用要体现自主成分的意向性;并且在特定的时候依存成分是可以反溯出自主成分的。   研究结果表明,饮食仿词的生成过程可以用自主依存框架可以加以解释,为饮食词汇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但是本论文的研究还有些不足之处,我们只是提供了某种可能性的解释,且本论文仅仅对某些饮食仿词进行了探讨,得出的机制是否适用于其他的饮食仿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其他文献
学位
中国正在努力提高中国声音对外传播的质量,提升传播效果,建立有效的传播途径。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克服不同语言的语言与文化障碍,强化对外翻译。翻译行为,并非原文同译文之间机
汉语兼语句式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其句子结构和语义模式均具有一定特殊性,一直以来倍受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几十年来,学者们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对兼语句进行了研究,毫无
这篇论文主要探讨了中英文幽默言语的相似和不同点以及在这些差异和相同背后根植的跨文化维度的理论。   论文的第一章节中,列举了传统和现代国内外对幽默研究的成果还有幽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杰出的俄裔美国小说家、诗人、评论家、翻译家、文体学家、蝶类学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纳博科夫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作品,《洛丽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