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哲学视野里的新教育语文课堂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的写作取径: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立论导向,以西方哲学对知识、生活、生命的认知为理论依据,以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为新教育语文课堂的终极目标,分析、创新实现目标的圭臬和方略,立足解决现实问题,朝向新教育实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理想。  论文确立以下三个“设定”为新教育语文课堂的基本框架:  第一,设定认知语文知识的维度。语文知识怎样实现自足、自洽,给师生成长带来意义?语文知识的价值和意义重在于内心观照。一旦屏蔽心灵,阻断与内心的呼应,它就会像路边的一块石头;语文知识教学也会走上虚无之途,迷失自己。本文从语文知识和精神世界产生意义关联的视角,反身传统知识教学,阐释语文知识的本体特征,分析知识教学的现实困境,探究知识教学的有效取径,将契合心灵的知识教学视作根本,剔除“唯知识”、“去知识”、“反知识”等背离多元取向的知识立场,追问“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试图在语文知识教学领域实现认识论、方法论意义上的创新。  第二,设定认知语文生活的维度。语文课堂怎样实现对师生心灵成长的深情投眸?语文课堂实质是言语实践生活,在言语状态中沟通他者世界。如果从个体言语系统跳开,语文课堂就会成为没有实景的空匣子,存在也因此荒芜。言语状态下的生活拥有当下,具有共时特征;言语状态下的生活属于历史,富有历时个性。时空改变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语言——还原历史、考察当下,在变动不居的时空里,勾连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与个人言语的紧致交互,是本文力图创新的又一支点:我们身在言语实践之中,犁去生活世界的“一地鸡毛”,感受语文生活的高蹈清远。论文着眼于言语实践性及个体化特征,反思语文课堂无视言语实践的生活真像,对现实语文生活中被稀释的言语状态进行质疑、祛魅,用对话实践理论探寻语文生活之审美隐喻。言语状态下的生活具有实践性特征,语文教学实践性的本质是言语实践。言语实践赋予人以存在感:它服膺于言语规则(知识),而言语实践的生命在于个性和创新。  第三,设定认知语文生命的维度。语文生命怎样跨越肉体之躯,将“本我”升华为“超我”?语言世界里的生命才是飞扬的生命,没有语言世界,语文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皈依;立身语言世界,是语文生命的现实诉求。语言世界呈现三种形态:以科学建构的客观世界、以观念规约的社会世界、以文学表现的内心世界。生命由语言呈现,不同的语言世界具有相应的生命形态。论文直面生命关怀,探究语言世界里的生命,从“我”与自我、他者、社会建构良性互动关系的视角,阐释“一切意义在于关系”的理念,将充分自由发展作为语文课堂生命个体发展的愿景,以批判为解读语文生命的“金针”,抗辩于语言世界的理性自组织,梳理语文课程关于语言的基本理念。以课程的规定性为纵坐标、语言的符号系统为横坐标,搭建成纵横交织的语言世界,让师生安然、陶然于其中,获得充分自由之生命美感。  何谓“共鸣”?本文以为,在语文课堂里,内心观照下的知识、言语状态中的生活与语言世界里的生命,三者都将自我的意义实现为最大化,彼此对话、碰撞,嘤嘤和韵,和美共在,就是一个相看不厌的共鸣天地。如诗所言: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论文致力于西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理思考。  西方哲学,从未放弃对知识、生活、生命的深度观照。跳出教学论、课程论的势力圈,借力于哲学提供的视野和襟抱,这是对所研究课题的学术敬畏;也是文本所企慕的学术高度。第一,从古希腊哲学肇始,到流派纷呈的现当代哲学,西方哲学记录了知识论流变的历史。立身哲学场域,尤其是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审思知识,对于语文教师知识立场的确定,裨益多重。本文从对哲学知识论的认知举步,从哲学深处获得理性启思,提炼出“内心观照下的知识”之实践路径,可以看作是一场学术的修行。第二,哲学如何表达生活?显然,我们无法从常识生活领域取得语文生活的“真经”。语文生活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审美功能,它像文学一样,往往用虚构的“砖”砌真实的“墙”,语文生活需要用哲学这双爱智的慧眼过滤浮尘和杂滓,留出澄澈与明亮。西方哲学家细腻敏感、严谨肃穆的生活态度,以及渗透在哲学思潮里的各种生活观,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创造生活”论断的鞭辟入里、语言哲学给予的丰富启迪,照亮了语文生活:本文对哲学生活观的评介,是为了传递一种觉解:哲学在,有意义的生活才在。还有一个事实毋庸置疑,即几乎所有的哲学都关注人类的语言,搭建生活与语言之间的神秘通道。哲学对语言的理解,启发了语文课堂的研究范式,本文以“言语状态中的生活”作为语文生活的研究肯綮,依然是哲学热忱的“扶助”所致。第三,没有一种哲学流派拒绝叩问生命,哲学是生命的灵魂访客,生命亦从不拒绝哲学的敲门。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现“充分自由发展”、“全人类的解放”作为生命的终极理想,这是语文课堂研究者必须擎起的高桅。语文课堂如何尊重生命的终极理想?本文以“语言世界里的生命”的研究作为对语文生命的理解,既体现了哲学生命观的规定性,又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本体特征,是两者“心照不宣”的应和,表达了充分的理性和自觉。这就是哲学的慰藉。有了哲学的烛照,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路”,新教育语文课堂研究就有了明亮的方向。  论文所研究的新教育语文课堂是“构筑理想课堂”项目的分支。该项目是朱永新教授领衔的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之一。语文课堂实践是其重要的研究领域、推广样本。从2002年朱永新提出课堂评价“六度”原则到2011年“理想课堂”项目用书推行,已然走过近十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践履之途,可谓从容和裕、成果缤纷。新教育人有一个梦想——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了这个梦想能贴着地面“步行”,而非在半空“舞蹈”,同仁达成了以下识见:既然“你”的心中有一个目标,“我”就愿意为“你”绽放一段旅程。  同仁相忧。语文课程风格鲜明,它是师生共生同在的文化呼吸体,是相对成熟的教师与相对不够成熟的学生敞亮自身、相向而行的媒介。语文课堂是交响乐和鸣的金色大厅,是语文教育最为广袤的田野,是课程的叙事之所;价值追问只有生发在课堂才被赋予现实意义,并获得深度植根。新教育语文课堂研究踩着实践的如花碎步,穿行于飘满阳光的教育大河,风正帆悬,于春风骀荡之中,怀白首不离之心,寻原野之芳菲,悟课堂之真谛,以期与“幸福完整”撞个满怀。
其他文献
光阴荏苒,岁月峥嵘。引领中国独立富强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迎来90岁华诞。  回顾过往90年历程,党与人民鱼水相依的根本保障是,前者始终居安思危,审时度势,敏锐把握时代主题,坚持代表人民利益。其中仅自1978年以来,党的中心工作契合民心,及时转入现代化建设,一穷二白的中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发展。  截至2010年末,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大陆经济总量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二,曾经温饱不足的中国大陆人民生活总
荀子是先秦继孔孟之后的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然而,无论从儒学发展的历史还是从整个的中国学术发展史来看,荀子在学术界历来都是毁誉参半、极有争议的一位
当代科技革命催生的虚拟实践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大趋势。这一新型实践方式的兴起和发展,为人的生存发展和价值实现塑造着新的自由空间,为人类营造了一种新型的生
《广庄》是公安派领袖袁宏道援引儒、佛思想解读《庄子》的著作,集中体现了他对儒、释、道三教的融会。他依照《庄子》内七篇的篇名与次第,分别对《庄子》原文进行概括和总结
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认为,“真理是陈述与事情的符合一致”①。这种符合的真理观植根于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认识论,真理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符合。作为认识活动的产物,真理是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