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中小企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实施“以工补农、以城补乡”战略部署的重要载体。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下,资金短缺已成为其发展的瓶颈。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农村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呈现出来融资意愿及渠道选择等行为,从企业自身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金融政策提出相应地改进措施,以期有助于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均衡的实现,同时也为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本文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采用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实地调研、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展开研究。本研究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概念、融资行为进行了界定,明确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梳理资本结构、金融成长周期、关系融资和民间金融等理论;对已有研究成果并加以总结和评述,进一步提出今后需要研究的方向。第二部分,对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其作用进行分析;总结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的状况及其特点。第三部分,分析影响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的内外部因素;并运用DEMATE模型评价分析了各个影响因素对其融资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价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上,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均衡实现的条件。第四部分,在对河南省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情况的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和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意愿、融资渠道选择等行为进行检验。第五部分,比较分析几种典型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运用调查数据分析了信贷担保体制下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意愿等。第六部分,分析和研究的结论及相应地政策建议。通过分析可知:一是农村中小企业资金供需以小额、短期融资为主;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和民间金融是资金供给主体。二是在正规金融市场上,合理抵押品率有利于融资均衡实现并扩大融资规模,但会使低收益的农村中小企业转向非正式金融市场融资。在非正式金融市场上,资金的提供者能够运用信息上的优势和较小的成本分离出不同的收益农村中小企业,并实现不同利率水平下的分离型均衡。三是政策法律环境、农村金融环境、企业经营年限和经营规模等对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意愿影响较为明显。同时,抵押品、担保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等有利于提高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意愿。四是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选择呈多元化的特点;企业成立年限、法人代表受教育程度和企业规模等方面的不同,企业融资渠道选择也不同。五是农村中小企业通过信贷担保机构融资意愿强烈并正向的影响着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针对以上结论,提出的政策建议有:一是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建立维护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体系。二是建立中小金融组织、创新银行金融产品和规范民间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三是加快农村中小企业产权改革、完善财务制度、提升企业人力资本和健全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为基础的企业自身建设。四是营造科学的信用文化环境、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并逐步建立科学的信用激励机制。五是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的信贷担保组织,并构建完善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