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设施是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础。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五化同步”步伐不断加快,对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改进提升提出更高的、更新的要求。但是,地方性债务屡创新高,政府财力有限,公共部门运营效率低下等,客观上制约着基础设施和服务的供给,造成我国基础设施供需矛盾日益严重。基础设施领域急需新的投融资和经营管理模式出现,缓解或改变基础设施供需矛盾。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公私合作制为主要内容的全球性制度革命,深刻的影响着社会各领域,尤其是在基础设施领域,正改变着我们的经济社会环境。公私合作制本质是充分发挥政府(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各自的禀赋优势,进行相互合作的制度安排。它是一种涉及基础设施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具有内在的激励性和内在的节约交易成本的倾向。它也是一种诱导性的制度变迁,属一种帕累托最优的改进的渐变形式,主要体现在金融创新上。本文旨在以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原则为指导,通过对以下方面内容的论述,研究探讨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框架的完善,探索创建基础设施公私合作项目实施的新发展机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运用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理论,系统分析基础设施特征,包括供需特征、生产和消费特征以及其他特征,强调其准公共产品属性。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对经济社会产生多方面的正外部效应,包括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交通便利、提高生活水平等。由于基础设施具有的公共产品属性及其显著的正外部性特征,因此,政府应在其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从法律、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此外,基础设施还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包括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等。因此,基础设施发展需要私营部门的积极参与,发挥私营部门的技术、服务和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二是运用新公共管理和政府职能理论,分析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之间利益目标的差异性。在基础设施供给领域,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着利益目标的不一致性,即双方客观上难以形成以项目利益为中心的共同利益目标。强调公私合作制是改进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通过识别、界定政府和私人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中各自利益,研究构建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的框架,从而为重构和优化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提供了理论指导。三是比较研究国外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的历程和现状,为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总结英国、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的发展状况,对各国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分析各国公私合作制模式的特点、成功经验以及优劣性,提出对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选择的经验启示,启示主要包括完善立法、健全机构、促进政府主导下的公私部门协作、立足国情实现重点突破等。四是运用公私合作制(PPP)理论探索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的框架和项目设施模式创新。在宏观层面,从机构、流程、法律、监管等层面构建我国基础设施框架;在微观层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基础设施公私合作项目构建,包括项目识别、评估、构建、合同设计、交易管理和合同管理内容。在系统研究PPP项目中公共部门和民营部门合作的风险的合理分担和收益分配策略基础上,提出更为合理的风险分担原则,并设计出相应的风险分担框架,为完善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五是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基础设施采用公私合作制建设运营的经验和教训。选取社会性基础设施和经济性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介绍两类基础设施的差异,介绍了该模式下参与各方的产权界定、风险分配、收益分配,分析验证基础设施采用公私合作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及促使基础设施公私合作制转变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