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是基于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低分子肝素(LMWH)的联合应用作用于实验兔随意皮瓣,观察其对随意皮瓣的成活、皮瓣组织学变化等情况,以探索aFGF和LMWH对减少随意皮瓣的坏死是否有效。方法:将12只实验兔,体重2500g士500g、雌雄不限、3-4月龄的健康兔(由郑州大学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4组,每组3只实验兔。A组(对照组)、B组(LMWH组)、C组(aFGF组)、D组(aFGF+LMWH组)。术前一天用10%硫化钠对手术区进行脱毛备皮,用1%戊巴比妥纳对实验兔的耳缘静脉注射进行麻醉(3ml/kg),常规消毒、铺巾,于实验兔腹正中线为轴双侧腹背部各设计3个并排的2cm宽,6cm长的皮瓣,沿设计好的线切开,掀起皮瓣,随后进行原位缝合形成随意皮瓣。术后即刻在随意皮瓣的中远断(3-6cm)处每个皮瓣选择4个位置对称的注射点。A组:生理盐水0.4ml/皮瓣,B组:LMWH(1ml:50iu)0.4ml/皮瓣,C组:aFGF(5000IU/ml)0.4ml/皮瓣,D组:LMWH(1ml:50iu)0.4ml/皮瓣+aFGF(5000IU/ml)0.4ml/皮瓣进行局部皮瓣下注射。术后观察记录皮瓣变化,术后5天,7天及30天每组随机处死一只兔子,并用透明网格纸描绘和计算皮瓣成活面积,在皮瓣的中远端(3-6cm)切取组织标本将取下的标本从中间平均分为2份,一份用10%甲醛固定,进行HE染色、微血管密度测定、免疫组化测定VEGF;一份用于MDA含量的测定。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皮瓣大体观察:术后3d从肉眼观,各组远段均有淤血,各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术后第5d,各组皮瓣近段见少量兔毛生长,弹性良好,颜色红润,皮瓣自近向远皮瓣的颜色逐渐加重,无毛发生长,皮瓣的远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发黑,弹性差,三个实验组较对照组淤血情况轻。术后7d,皮瓣成活部分与坏死部分具有明显的分界,皮瓣远段发黑,有痂壳覆盖。术后30d,成活区有大量的毛发生长,远端坏死区痂变薄变硬紧贴肉膜,弹性差,无毛发。(2)皮瓣成活率的测量;皮瓣的总存活率对照组(50.33±2.77)<LMWH组(52.83±2.18)<aFGF组(54.50±2.53)<aFGF+LMWH组(61.17±4.23),组间比较结果示:aFGF组LMWH+aFGF组(P﹥0.05)差异不明显,其余各组间P值均小于0.05,有差异。(3)HE染色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5d和7d的HE染色四组皮瓣远处均有组织变性坏死,大量的肉芽组织,炎症的浸润,对照组比实验组的坏死面积大。LMWH组和aFGF组皮下组织水肿轻,角质层萎缩轻,LMWH+aFGF组更明显。术后30d,各组中性粒细胞浸润现象均减少,各实验组有均有新生毛细血管形成,细胞均有增生,LMWH+aFGF组更明显,对照组仅有少量的毛细血管形成,细胞增生也不明显。(4)微血管总计数:对照组(3.39±0.92)支<LMWH(3.61±0.98)支<aFGF组(5.56±0.86)支<LMWH+aFGF组(6.67±0.90)支,组间比较结果示:LMWH组与aFGF组(P﹥0.05)差异不显著,其余各组间(P﹤0.05)有差异。(5)免疫组化测定VEGF:皮瓣中的阳性细胞数,对照组(4.89±1.49)支<LMWH组(5.94±1.26)支<aFGF组(6.61±1.33)支<LMWH+aFGF组(8.44±1.65)支,组间比较结果示:各组之间差异较显著,p<0.05。(6)MDA含量的测定:对照组(80.78±2.90)﹥LMWH组(77.67±4.17)﹥aFGF组(70.89±4.38)﹥LMWH+aFGF组(57.50±5.00)组间比较结果示:各组之间差异较明显,p<0.05。结论:术后即刻皮瓣下给予小剂量低分子肝素和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降低实验兔随意皮瓣坏死率,增加皮瓣的成活率、增大皮瓣的血管密度、增加VEGF的表达,减少皮瓣组织MDA含量。低分子肝素和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有协同作用,可能是与减少静脉血栓、促进微血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