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受事前置句的话题性研究--信息结构视角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关於古汉语受事前置句“话题性”的专门研究,主要关注前置受事的性质问题,在信息结构理论指导下,结合焦点结构的划分,力图系统而全面地探讨古汉语受事前置句的信息结构类型及历史表现,同时结合信息结构类型与句式功能的关系,重新探讨受事前置句的功能及“意念被动”问题。全文共分7章。  第1章,首先对相关术语、概念进行界定说明;其次,就受事前置句“话题性”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研究目标。  第2章,具体介绍信息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并结合Lambrecht(1994)的相关看法,着重介绍本文的理论框架及切入视角。  第3章,主要阐述古汉语受事前置句信息结构类型判定的理论依据和操作细则。前者从“句法形式与信息结构的对应关系”“逻辑判断的基本类型”以及“类型学证据”等三方面进行。後者,则结合具体实例,以三大焦点结构为纲,动静态结合,结合名词特徵、话题焦点标记、典型性分析、语境解析等方法,提出具体的操作细则。  第4章,以汉语史分期为主纲,信息结构类型为次纲,运用已有操作细则,对受事前置句的历史表现及类型特点进行描写和分析。经考察发现,其特点如下:第一,结构类型多样,前置受事具有“话题”、“论元焦点”、“句子焦点参与成分”等不同身份;第二,上古汉语,受事前置句体现出较强的非话题性,中古近代时期,话题性增强;第三,谓语焦点型(即受事话题句)表现突出,为主导类型。  第5章,不同的信息结构关联着不同的话语表达功能,结合前文结论及“现实/非现实”范畴的区分,本章重新探讨了受事前置句的功能类型,并根据焦点结构分类,详细区分了三大类十小项功能,增补了以往研究中所忽略的类型。  第6章,作为功能讨论的续篇,本章在动词分类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意念被动”问题,区分了“作格性”和“中性”受事前置句,以及二者在“被动性”、“状态性”方面的异同;并据此提出了汉语的“客体导向”倾向观点。  第7章,总结全文,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其他文献
新课程内容的改革和深入,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点内容,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写作培养,全面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