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龋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其发病率高,波及面广,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牙菌斑是龋病发生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微生态环境,国内外学者从各种角度对牙菌斑与龋病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使人们对龋病的发病机制有一定的认识。但迄今为止,牙菌斑致龋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明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菌斑中的细菌代谢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可导致釉质溶解和龋病发生,而菌斑pH变化是反映菌斑内产酸情况的可靠指标,因此对牙菌斑pH动态变化的检测是研究菌斑潜在致龋性及个体龋敏感性的重要手段。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在口腔医学研究领域显示了独到的优越性。本研究通过自制化学修饰性氧化铱微型pH电极,并将其应用于牙菌斑pH的原位检测中,对牙菌斑pH在进食前后的动态变化,以及相关因素对其变化规律的影响进行系统的探讨,从而为进一步探明龋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 采用氧化铱为敏感膜,以极化电解的方式将敏感膜附着于铂丝上,制备化学修饰性微型pH电极,并对其各项性能进行检测,筛选性能优良者用于牙菌斑pH的原位检测,并与蜂式pH电极的检测进行对比。2. 根据实验设计选取患龋情况不同的健康青年志愿者30名,依其患龋状况分为四组—无龋组(carious-free, CF)、普通患龋组(caries inactive, CIA)、龋敏感者健康部位(caries active sound sites, CAS)和龋敏感者龋损部位(caries active carious sites, CAC),其中10人同时编入CAS和CAC组。所有受检者在实验前48h内不进行口腔清洁,以积聚菌斑;取右侧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邻面健康部位和龋洞内的牙菌斑为测试部位,采用微型pH电极接触法原位检测含漱10%蔗糖溶液前后1h内(0、2、5、10、15、20、30、40、50、60min十个时间点)牙菌斑pH的动态变化,以探讨个体患龋状况对菌斑pH变化间的影响。3. 选择无龋健康青年志愿者10名,取右侧上、下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邻面牙菌斑及口底唾液池为测试部位,同上检测漱糖前后1h内牙菌斑及混合唾液pH的动态变化,分析唾液对不同部位菌斑pH变化的影响。选择健康青年志愿者40名,随机分为四组,每组分别采用下列四种方式局部<WP=10>4. 用氟2w,然后同方法2开始上述漱糖试验(测试部位仍为右侧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邻面菌斑)。四组用氟方式为:A组—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早晚各一次; B组—使用含氟牙膏早晚各一次,同时含漱0.05%氟化钠漱口液每天一次;C组—使用含氟牙膏早晚各一次,同时含漱0.2%氟化钠漱口液每周一次;D组—与A组相同,但在漱糖试验中所含漱的蔗糖溶液中含0.2%氟化钠。pH测试结束后取全口菌斑,以MSB培养基分离培养变形链球菌,比较各组菌斑内变链菌的含量;另外,以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检测各组菌斑内F-的含量,探讨局部用氟对菌斑pH变化的影响。5. 在含有20%蔗糖和不同浓度(0.02%、0.05%、0.1%、0.2%、0.5%和1%)氟化钠的TS基础培养基内培养变形链球菌标准菌株,以分光光度计检测培养前后培养基的OD值;复合玻璃pH电极检测培养前后培养基pH的变化(△pH),探讨氟对变链菌生长和产酸代谢的影响。结果:1. 自制电极在pH为1~11的范围内呈线性响应,斜率为55.8mV/pH,响应时间为15~20s;电极在8h内的漂移为0.5~1.0mV;内阻为1.9×107Ω;使用寿命大于1年。2. 在含漱蔗糖后四组菌斑pH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呈典型的Stephan反应;CF、CIA和CAS组各pH变化参数间均无明显差异;CAC组pH的变化幅度较其余三组明显,在各个时间点的pH值及其相关变化参数与另三组相比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3. 上、下颌牙菌斑pH的变化同样符合Stephan曲线,但上颌牙菌斑pH的变化较下颌显著,上颌牙菌斑pH变化参数与下颌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唾液pH的变化呈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在各时间点菌斑与唾液pH间均无显著相关性。4. 四种局部用氟方式中,A、B、C三组菌斑pH的变化相似,也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D组漱糖后菌斑pH未见明显的下降,2~15 min内各时间点pH值及相关变化参数与A、B、C三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A、B、C三组菌斑内F-浓度相似,但D组F-浓度较其他三组明显增高(P<0.01);四组菌斑内变形链球菌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5. 体外培养变链菌的实验中,随着培养基中F-浓度的增加,变链菌的数量减少,培养前后培养基pH的变化幅度也明显减少;当F-浓度达到0.5~1%时,变链菌的产酸活动几乎被完全抑制。结论:1. 自制的铂-氧化铱微型pH电极对H+选择性好,性能稳定,响应范围宽,响应时间短,在牙菌斑pH的原位检测中显示了良好的可行性。<WP=11>2. 不同个体及口腔内不同部位菌斑的产酸力存在差异,龋洞内牙菌斑的产酸力较健康部位强;上颌牙菌斑的产酸力则强于下颌;这可能是与不同个体及口腔不同部位菌斑内微生物的差异及其受唾液的冲洗和清除作用的差异有关。3. 氟化物可有效地抑制变形链球菌的生长和产酸代谢活动,这种作用受菌斑内氟离子含量的影响;本研究的体内实验未发现氟的抑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