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麻醉药物的聚合物可溶性微针阵列成型及刺入机理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aiyigesh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针给药能突破皮肤角质层,提高药物递送效率,具有高效、无痛、安全等特点,不仅可用于麻醉、胰岛素等药物的递送,也可用于疫苗、蛋白质等物质的递送。在表面局部麻醉和浸润麻醉的应用方面,微针给药麻醉能够比常规表面麻醉方法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操作难度也比浸润麻醉大幅降低。目前,麻醉实心微针尚处于实验阶段,由于针体表面载药量较小,主要利用其打开皮肤通道,再涂抹麻醉药物实现麻醉。新型麻醉剂与聚合物复合的可溶性麻醉微针,具有安全、简单、快速高效等优点,极具市场潜力,其制备及应用研究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本课题主要针对可溶性微针加载麻醉药刺穿皮肤的力学性能、可溶性微针工艺优化和药物分布、提出了分布浇铸法、浇铸黏合法、气泡成型法、泡腾微针制备法、熔体浇铸法五种微成型方法,制备可溶性微针,探究可溶性微针制备过程及机理、微针制备工艺优化,重点研究了四种可溶性微针的制备方法,优化了麻醉药物在微针贴片内的集中分布,为可溶性麻醉药物微针的实用化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同时,通过小鼠皮肤穿刺实验、冷冻切片观察和透皮渗透实验,验证了可溶性微针递送麻醉药物的性能,为可溶性微针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首先,本课题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微针刺穿角质层皮肤的力学性能,研究得出微针力学强度应以微针倾斜刺入皮肤所受反力为参考,微针设计时需满足微针长径比须大于0.5,针尖截面直径须小于100μm。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五种微成型方法并制备可溶性微针。通过工艺优化显著缩短了微针的成型周期,特别是浇铸黏合法可以缩短周期至4h以内,且浇铸黏合法是制备可溶性微针的首选方法。并且优化了药物在微针贴片内的集中分布,实现了 96%以上麻醉药物分布在针体内。最后,根据小鼠皮肤染色穿刺试验、冷冻切片观察和透皮渗透实验,对微针透皮给麻醉药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得出本课题制备的可溶性微针能够成功刺穿角质层皮肤,在皮肤表面形成打开长度约为200-300μm的给麻醉药微通道给麻醉药,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微针穿刺性能准确性以及给药性能。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高压氧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结果.方法确诊突发性耳聋患者76例,在一般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男性21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7.2岁,用前列
2-羟基-1-萘醛缩苯胺类希夫碱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采用有限场FF/PM3方法,针对2-羟基-1-萘醛缩苯胺类希夫碱类化合物的非线性光学性质进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非线性光学性
党的十七大以来,北京市法院系统紧密结合反腐倡廉形势任务的需要,持之以恒开展反腐倡廉教育,认真践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努力提高教育实效,在党员干部
期刊
1 病例介绍患者男,70岁,因乏力、苍白2年余,后加重,伴面部及双下肢浮肿,纳差1个月,于2000年12月17日入院.2年前因无诱因出现苍白、乏力.体格检查:Hb 80g/L,骨髓未见异常,未
癫痫是由多种病因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癫痫发作时病人可出现意识丧失,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四肢抽搐,呼吸肌强直导呼吸暂停,如在癫痫发作时得到适当的护理,帮助病
1资料2000年9月30日上午,龙江县卫生防疫站接到市某卫生防疫站电话报告,我县某乡某村一村民正在市某医院就诊,从对该患的个案调查,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临床症状,初步印诊为疑似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于航空运输需求的不断增长,航空货运量连创新高。在航空货运快速发展的同时,危险品航空运输的需求量也在持续走高。与此同时,危险品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