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我国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至今人民币升值超过20%。尤其是最近几年,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升值幅度很大且速度很快。90年代后我国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对外贸易顺差,然而从04年开始,我国的贸易顺差飞速增长。
传统的贸易收支理论告诉我们,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会导致我国的贸易顺差减少,但通过对我国情况和数据的分析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即我国的贸易顺差在持续增加。这样产生了传统贸易收支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的矛盾。汇率传递和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是本文主要分析的两个方面。最后给出对上述矛盾的合理解释。
首先论述人民币汇率的形成与现状,重点论述2005年至今汇改后人民币汇率波动特点,之后通过对我国近年来贸易顺差历年数据和结构的分析,找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本文选取1996年到2008年人民币对日元、欧元、英镑、美元各年份的平均年汇率,以及中国对日本、欧洲(除英国)、英国、美国各个年份的进出口额,用弹性分析法分析中国对不同地区的马歇尔-勒纳条件,分析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中国进入市场经济至今都是适应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当某外币对人民币汇率上升,会增加中国对持有该货币的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收支。当某外币对人民币汇率下降,将会减少中国对持有该货币的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收支。
本文实证分析表明,在中国进出口中,马歇尔-勒纳条件基本上是成立的,人民币汇率传递则是不完全的。即马歇尔-勒纳条件假设汇率完全传递,但正常情况下,汇率传递是不完全的。对于不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原因,在分析汇率对价格的传导机制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经济运行情况,对人民币汇率对价格不完全传导机制的特点与原因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可以通过调整货币篮子中美元相对于中美双边贸易比重更高的比重,以达到调整对不同地区贸易收支的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