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开腹术后由于受到手术打击、麻醉药物及方式、腹腔内粘连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胃肠功能紊乱,造成肠蠕动减慢或消失,肛门排气排便障碍,容易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影响术后顺利康复,甚至造成细菌感染或肠粘连等严重并发症,加重病情,住院时间延长,增加费用,是术科临床常见的难题。本课题旨在研究穴位埋线对开腹手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穴位埋线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提供重要的依据。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为术后常规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术后6h予双侧上巨虚进行穴位埋线,记录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以及术后是否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并于术前一天、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术后第五天晨起空腹抽取肘部静脉血,检验两组患者各个时间段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NEU)的数值。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其中定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秩和检验,定性资料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BMI和基础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的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使用镇痛泵情况和恢复全流饮食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经过埋线治疗后,治疗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45.78±9.19)小时、首次排气时间(55.87±13.70)小时、首次排便时间(77.12±14.30)小时、术后住院天数(10.60±2.58)天,均短于对照组的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53.43±10.29)小时、首次排气时间(63.84±12.99)小时、首次排便时间(88.28±20.72)小时和术后住院天数(11.17±2.79)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出现腹胀腹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4>0.05);术后两组出现恶心呕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5);4、术前和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五天两组的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NEU)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三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开腹术后患者,其术后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较常规治疗所需时间短;胃肠反应方面,治疗组术后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说明穴位埋线治疗对开腹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实验室数据对比,穴位埋线组术后第三天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NEU)数值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一天和术后第五天两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可治疗组数值低于对照组,说明穴位埋线对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恢复正常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