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诱导振动的双向热流固耦合强化传热机理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_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脉动流诱导振动强化传热技术是实现过程换热设备节能降耗的一种有效途径。基于双向热流固耦合理论,研究换热管的边界变形运动与近壁脉动流动对流固共轭耦合传热特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工程应用价值,但至今仍缺乏弹性换热元件的脉动流诱导振动热流固双向耦合作用效应与强化传热关联性的深入研究,而这对于诠释脉动流强化传热机理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基于双向热流固耦合数值模技术,研究了弹性换热管的边界变形运动与近壁脉动流动的双向热流固耦合作用对流固共轭耦合传热特性的影响,明晰边界变形运动对近壁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反向作用,重点研究弹性换热管脉动流体激励作用下的双向热流固耦合作用对换热管周围微对流的强化作用,及其换热管与周围环境流体温差驱动力的影响机制,并以此诠释弹性换热管边界变形运动与传热介质脉动流动的热流固双向耦合作用的强化传热的创新机理。论文主要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基于脉动流诱导振动的特点,建立了可以描述壳程流体流动与换热管边界变形运动的脉动流诱导振动双向热流固耦合作用传热过程理论模型,构建了基于Ansys Workbench软件的双向流固耦合虚拟多场协同仿真平台(2)研究发现影响脉动流诱导换热管振动传热特性的关键因素是换热管周围的高温滞留层厚度,而脉动流诱导振动换热管双向热流固耦合作用产生强化传热的前提条件是换热管脉动流诱导振动的振幅超过高温滞留层厚度。(3)研究发现壳程流体脉动流动与换热管振动边界变形运动的双向热流固耦合作用是脉动流体诱导振动换热管实现强化传热的直接驱动力,双向热流固耦合作用的强化传热强度受控于换热管附件壳程流体高温滞留层和换热管背流面近壁壳程流体区域的内涡流和内涡移动,双向热流固耦合作用诱导的强化传热强度与换热管近壁壳程流体的高温滞留层厚度呈负关联关系,而与换热管背流面近壁壳程流体的内涡流和内涡移动强度呈正关联关系。(4)换热管近壁壳程流体的高温滞留层与脉动流的频率和波幅呈负关联关系,而换热管背流面近壁壳程流体的内涡流和内涡移动强度与脉动流的频率和波幅呈正关联关系。
其他文献
色织物缺陷检测是纺织品制造中质量控制的核心。然而,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存在误检率高、检测速度慢及劳动强度大等缺点,且检测结果易受到主观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由于色织物缺陷种类繁多,现有的检测算法难以满足准确性和普适性的要求。本课题将色织物缺陷检测算法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算法的准确性和普适性为目标。具体工作如下:(1)针对图案织物缺陷检测问题,采用LBP和HOG特征相结合的检测算法。首先,对图案织物进
随着个人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以及光学字符识别(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OCR)技术的发展,把纸质文档转化为数字形式变得非常方便,这也促进了互联网上数字图书数量
<正>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积极引导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特别是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是中央的要求,也是时代的呼唤。浙江在深入挖掘新乡贤资源、弘扬
熟年离婚是指婚龄在20年以上的中老年夫妻的离婚。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统计,1975年日本熟年离婚案例为6810件,截至到2012年,日本熟年离婚案例已高达38553件。居高不下的熟年
保险合同订立的过程中,在投保人已经提交了投保单并交纳了保险费、保险人尚未完成核保这段期间,称为保险空白期。对保险空白期的保险责任承担众说纷纭,由于保险空白期所处阶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电池由于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钙钛矿太阳电池中有机空穴传输材料的热不稳定性导致的电池性能衰退等问题制约了
政府公共伦理作为政治生活的一种道德和信念体系,从根本上引导制度与权力的良性运作,政府公共伦理建设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公共生活传统、现代社会和官僚政治与
目的尝试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手段对产品的造型设计进行分析,从而找到一种对造型设计的定量评价方法。方法通过运用CFD技术对造型设计进行分析,找出影响车辆风阻的因素,并对造
背景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s,SEs)是一类具有较强超抗原活性的蛋白。SEs作为典型的超抗原,在临床上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但其所引起的发热及致呕吐毒性等副作用严重限制了其在恶性肿瘤生物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而金黄色葡萄球菌类肠毒素(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like,SEls)的发现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候选生物制
扩散是物种扩大栖居范围、产生分化的主要方式。成功扩散的先决条件是个体能够在新环境中得以生存和繁殖。两栖动物的皮肤缺乏角质层等物理屏障,且通透性高,主要依靠体表抗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