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对本院182例慢性丙型肝炎(CHC)病毒感染者及早期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像。有抗病毒适应症者分为治疗组(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中药基本方)和对照组(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中药安慰剂),无抗病毒适应症者分为中药组(中药基本方)和中药安慰剂组(中药基本方原方药量的1/10),据病毒性肝炎(HCV)基因型分类疗程24-48周,随访24周,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载量、不良反应、舌象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组的丙氨酸基转移酶(ALT)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有相似的不良反应,但恶心呕吐、乏力、白细胞计数下降、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治疗组要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基因1型获得SVR高于基因1型(70%/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中药组的ALT改善优于中药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象和症状的改善情况中药组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候积分,中药组低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相似,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安慰剂组相比,患者治疗前后的HCV-RNA载量并无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中药辨证施治对于肝功能ALT的改善及对抗药物不良反应方面,较单纯西医治疗有明显优势。2.验证了中药治疗对达不到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患者的有效性,在ALT、舌象特别是症候改善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慢丙肝的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