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抑制煤自燃联合温差发电的实验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qian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田自热自燃现象一直是困扰世界主要产煤国家重大灾害问题。若将煤自燃产生的有害废热加以回收利用,不仅可以解决长期困扰矿区的煤自燃问题,同时也能将煤田热能进行再利用。热管移热降温是一种利用相变潜热来快速转移热量的过程。当热管插入煤堆时,通过煤堆内部氧化高温与外界环境温度差作为热管蒸发端起动热源,以使热管充分发挥相变连续移热特性,以实现煤堆降温的目的,同时在热电转换技术的作用下,将热管提取煤中的热量加以回收利用。本文通过搭建煤火热能提取与热电转化系统实验台,对煤-热管-温差发电系统三者之间的传热机理进行分析,为实验验证热电转换装置运行的可行性提供理论基础,并分别对不同因素如何影响发电系统的移热效果和热电转换性能进行分析讨论。通过研究发现热管当充液率为30%时,热管管内工质两相换热达到最佳状态,热管导热热阻最小,相应温差发电片的开路电压与短路电流达到最大值。热管布置间距为15cm时能够充分发挥热管对煤堆的移热性能,将煤堆平均温度降至最低,也将更多热能传递至温差发电模块,从而展现更出色的热电转换效能。模拟煤自燃的热源温度对温差发电系统热电转化影响较大。热源温度越高,使得温差发电模块冷热两端的温差加大,发电模块的输出功率也随之升高,发电模块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随模块冷热端温差的增长而增加。同温度梯度下,开路电压越高对应的短路电流也越高。对系统发电模块进行最优化试验与分析,发现增加发电模块的数目可在一定程度下提高系统发电性能。但这种提高系统发电性能的方法并不是可持续的,串联热电片数目与热电转换性能存在动态平衡关系。本次搭建的实验系统安装最佳串联发电片数目为6片。系统中存在最佳匹配电阻17.3Ω,可使电阻两端的负载功率达到最大值。温差发电片的无量纲电优值与模块冷热端温差呈线性递增关系。为使整个温差发电系统可发挥最佳的热电转换性能,最好扩大冷热端模块的温度梯度。本文的“以用代治”的研究方法为治理煤田火区热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随着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的开展,对自然灾害的研究走上新的潮流。干早灾害是世界上危害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持续的时间、造成的经济损失、影响的范围,均居于各种自然灾害之首。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导致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破坏力越来越大。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地势地貌较为复杂,大多数区域处于沙漠和戈壁滩地带,降雨量较少,因此甘肃省旱灾发生的频率依旧很高。本文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出发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由于固有风险高、施工环境复杂、从业者整体安全素养偏低等特点,建筑行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大量的建筑业实例及理论研究证明,80%以上的建筑安全事故是由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所引起的。根据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失误实质是人的信息处理失误,建筑施工不安全行为通常是建筑工人安全信息认知错误或偏差的结果。为科学预防并控制由于建筑工人安全信息认知失效引起的建筑安全
近年来由于地震频发,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主要竖向承重构件框架柱极易遭受破损毁坏,引致结构局部乃至整体坍塌,针对该问题科研学者提出了柱顶滑移框架柱设想,即结合一定措施减小甚至完全免去地震下部分框架柱的弯矩和剪力,同时保证此部分柱子在地震时基本保持完好且能够独自承担绝大部分结构自重,以此更好地实现结构抗震倒塌。基于此,本文结合学者提出的这一特殊设想,将其应用到某实际工程算例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中,并逐一开
近年来,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温室气体过量排放使全球气候系统变暖,这类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建筑行业消耗了全球大约30~40%的能源,并排放了几乎占全球30%的温室气体,给全球气候和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的讲话中强调中国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我国如何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占全国总碳排放量40%以上的建筑行业责任重大。控制建筑
随着我国煤层浅部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开采深度正在逐年增加,导致开采煤层的地温高、地应力大。由于采空区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采空区浮煤自然发火危险性增强。本文以某矿1303综放面采空区煤自燃防治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测定,现场观测,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煤自燃危险区域判定及防控方法研究。通过程序升温模拟不同湿度环境条件对煤自燃的特性以及不同初始温度下煤样自燃过程,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不同湿度对
如何以最快速度定位管线病害点,获取地下管线渗漏病害发育程度、病害位置信息,是当今市政管线应急处置的重点,也是市政规划建设热点研究问题,探地雷达(Ground-penetrating radar,GPR)技术相比于传统探测手段具有探测高效、空间分辨率高、探测目标种类广、无损检测、抗干扰能力强且应用环境广泛等特点,在隐蔽地下条件探测中有优势。但是,随着如今地下空间不断开发利用,地下管线所处环境也日趋复
随着产品柔性化、定制化的生产模式快速发展,作为制造业智能装备的工业机器人,其单台独立运行的工作模式难以满足复杂零部件的焊接加工,因此,本文研究建立由工业机器人与变位机组成的协作焊接工作站。首先,在分析工业机器人与变位机之间的运动形式及其轨迹约束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主从运动链的机器人协作焊接工作站耦合运动学模型,分别对工业机器人和变位机的运动学方程进行求解;基于最佳焊接效果的位姿要求,阐述了耦合运动
我国西部矿区煤炭资源丰富,但其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煤矿大规模高强度开采对部分地区地层结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扰动破坏。因此研究采煤活动引起的上覆岩层破坏规律、地下水资源的影响程度对于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及地下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榆神矿区某井田2-2煤、3-1煤开采为例,综合运用野外调查、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理论公式计算、数值模拟和数学建模分析等方法对井田内水文地质特征
煤与瓦斯突出是制约下峪口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矿井主采的2#、3#煤层均为突出煤层,客观上2#煤层突出危险性小于3#煤层,可以作为上保护层开采。为保障下峪口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本文对矿井保护层开采瓦斯综合治理方案进行了研究。本文在调研下峪口煤矿瓦斯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矿井煤层突出危险程度及保护层开采的可行性,选择2#煤层作为3#煤层的保护层。以23206、23208、23306采面为研究背景,
作为采煤机设备的关键零部件齿圈是保证采煤机动力传递的重要部分。在齿圈生产制造的过程中,要获得良好的耐磨性、抗疲劳强度和硬度,就需要对齿圈进行热处理,而渗氮是关键热处理之一。因此控制渗氮齿圈的质量和对齿圈的热处理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对提高齿圈的使用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采煤机齿圈的热处理工艺进行研究分析,选用材料42CrMo钢,通过分析总结影响齿圈渗氮的质量因素,先建立三维模型并利用Deform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