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CA的城市住宅碳排放计算及减排对策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guo1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温室气体过量排放使全球气候系统变暖,这类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建筑行业消耗了全球大约30~40%的能源,并排放了几乎占全球30%的温室气体,给全球气候和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的讲话中强调中国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我国如何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占全国总碳排放量40%以上的建筑行业责任重大。控制建筑碳排放是减少全国碳排放总量的重要手段,而住宅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其建设量之大对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影响巨大。基于此,本文研究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构成特点,并提出相关的碳减排对策,对实现国家碳减排目标具有一定的意义。首先,借鉴全生命周期评价(LCA)原则与框架及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建筑整个生命周期划分为规划设计、建材准备、施工建造、运行维护及拆除处理五个阶段,提出建筑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并界定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碳排放来源。其次,结合国内外碳排放相关标准,分析并选择碳排放计算方法。基于LCA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模型,以西安地区一栋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楼为案例建筑,计算该住宅楼的全生命周期及各阶段的碳排放量。再次,分析案例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排放量及构成特点,甄别出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建筑的运行维护、建材准备、施工建造、拆除处理四个阶段的碳排放占比分别为78.05%、20.59%、0.61%以及0.75%。其中,在运行维护阶段,采暖、空调制冷、照明引起的碳排放分别为59.59%、17.49%和14.31%,在拆除处理阶段,拆除机械、废弃物回收利用、废弃物运输引起的碳排放分别为1.61%、92.34%和6.05%。最后,根据对研究结果的敏感性分析,从全生命周期视角提出城市住宅的碳减排对策。
其他文献
针对现有光学玻璃相关力学参数人工测量过程较为复杂、智能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提出了光学玻璃力学参数的智能化测量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是提出了一种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快速测量小样品光学平板玻璃力学特性的方法。首先利用接触力学理论和牛顿环干涉理论,理论推导出测量光学玻璃力学特性的解析式;其次利用图像处理技术的优势,通过摄像头拍摄牛顿环干涉图像,基于MFC框架设计开发了牛顿环图像采集和力学特性计算的软
电离层延迟是制约导航和定位精度的误差源之一,实践证明高精度的电离层模型对于电离层延迟误差改正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北斗三号完成全球组网以及Galileo系统日益完善,卫星数达到甚至超过GPS,并且Galileo和BeiDou地面跟踪站超过200个,利用Galileo和BeiDou建立全球电离层模型已成为可能。并且不同系统卫星数量、星座类型和信号频率都存在差异,有必要对不同系统建立的全球电离层模型的一致
地下采煤引起工作面上方地表发生沉陷,造成生态环境、设施破坏、自然灾害等问题。传统的矿区沉陷监测手段效率低,且只能获取线状沉陷数据。机载LiDAR技术在获取开采沉陷面状信息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点云滤波和沉陷建模误差显著等问题。为此,本文以榆神矿区的两个综采工作面地表为实验区,利用机载LiDAR系统采集多期点云数据,通过改进点云滤波算法及深度学习方法来获取地面特征点云,构建高精度沉陷
榆神矿区大规模、高强度开采给当地脆弱生态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分析不同开采方式覆岩破断特征及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对于矿区保水开采尤为重要。论文基于榆树湾煤矿20105工作面地质条件,采用理论分析、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20105工作面不同开采方式下覆岩破断特征及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物理模拟表明,上分层开采时,工作面推进至18m时直接顶初次垮落,工作面
惯性导航系统(INS)仅依靠惯性元器件的测量信息便可实现运载体的导航与定位,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抗干扰能力。光纤陀螺仪(FOG)凭借重量轻、可靠性高、采样频率快等特点成为INS的主要惯性元器件,光纤陀螺的输出信号包含各类随机噪声,需对其进行滤波处理,削弱及抑制信号中的噪声,从而提高数据的精度。INS存在自身漂移和数字误差,使得积分运算得到的姿态角和速度会随时间产生漂移,尤其是二次积分得到的位置发散严
本文主要研究了垂荡激励下具有气囊隔振的船用旋转机械系统的非线性振动机理及其动力学特性。首先,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理论,考虑船体垂荡运动、转子质量不平衡、气囊非线性弹性的影响建立了垂荡激励下船用旋转机械-气囊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采用多尺度方法以及数值方法分析了垂荡激励下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及其振动机理。其次,基于正交多项式逼近法研究了垂荡激励下船用旋转机械-气囊隔振系统的随机振动特性,并讨论了它的零
地下采煤引起的地表裂缝是开采沉陷破坏的直观表现,对建筑物和土地造成严重损害,精准获取采动地表裂缝发育特征对于开采沉陷研究和矿区地面保护具有实际意义。常规的采动地表裂缝监测方法,在成本效率和时空分辨率方面存在明显局限性。低空无人机测绘技术作为采集大范围、高分辨率地表空间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设定合理的航拍参数,可以快速地获取沉陷区高分辨影像,但目前普适的遥感影像地物信息获取方法难以适应矿区采动地表裂缝
随着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的开展,对自然灾害的研究走上新的潮流。干早灾害是世界上危害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持续的时间、造成的经济损失、影响的范围,均居于各种自然灾害之首。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导致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破坏力越来越大。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地势地貌较为复杂,大多数区域处于沙漠和戈壁滩地带,降雨量较少,因此甘肃省旱灾发生的频率依旧很高。本文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出发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由于固有风险高、施工环境复杂、从业者整体安全素养偏低等特点,建筑行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大量的建筑业实例及理论研究证明,80%以上的建筑安全事故是由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所引起的。根据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失误实质是人的信息处理失误,建筑施工不安全行为通常是建筑工人安全信息认知错误或偏差的结果。为科学预防并控制由于建筑工人安全信息认知失效引起的建筑安全
近年来由于地震频发,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主要竖向承重构件框架柱极易遭受破损毁坏,引致结构局部乃至整体坍塌,针对该问题科研学者提出了柱顶滑移框架柱设想,即结合一定措施减小甚至完全免去地震下部分框架柱的弯矩和剪力,同时保证此部分柱子在地震时基本保持完好且能够独自承担绝大部分结构自重,以此更好地实现结构抗震倒塌。基于此,本文结合学者提出的这一特殊设想,将其应用到某实际工程算例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中,并逐一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