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锂离子电池负极性能研究

来源 :山东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kyo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电力储能系统已被视为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目前,电力储能电池主要以锂电池为主,如何提高锂基储能电池的容量是当下研究的热点。硅作为当前最有可能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之一,具有比容量高、工作电压高、原料储量丰富等优点,在锂基储能电池负极方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硅基材料在循环过程中体积变化大,容量衰减快,严重制约其发展及应用。本文通过将硅纳米材料与功能碳材料进行复合,极大的改善硅材料的储锂性能。本文采用80~100 nm的硅颗粒作为原料,通过在纳米硅颗粒表面进行碳包覆来缓解硅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本文创新性地使用聚偏二氯乙烯(PVDC)为碳源,利用硅材料与PVDC之间发生的限域化学反应,制备了一种核壳结构的Si@C复合材料,该核壳结构可以显著提高硅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具体的,在混合过程中,高分子态的PVDC首先吸附在纳米硅颗粒表面形成高分子膜,高分子膜经高温热解后可在纳米硅表面形成超薄的包覆碳层。这种超薄碳层可以有效缓解纳米硅颗粒在循环过程中体积膨胀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纳米硅颗粒的团聚。进一步,我们将制备的Si@C复合材料组装成扣式电池进行测试,在2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其首圈放电比容量可达1785.9 mAhg-1,100圈循环后可保持878.5 mAhg-1。此外,扣式电池电化学阻抗测试表明,具有碳层包覆的纳米硅材料和纯硅相比,其接触电阻明显减小,这得益于超薄的碳层为电子传输提供了优良的通道,在不同电流密度下均显示出不错的倍率性能。为了进一步提升硅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本文对上述核壳结构进行优化。在Si@C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加入鳞片石墨,并改进工艺,制备了 Si/G@C复合材料,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具体的,采用液相球磨高效的将纳米硅颗粒与鳞片石墨均匀混合,高温热解PVDC可以将纳米硅颗粒原位碳包覆且与鳞片石墨紧密联接。该结构可以有效抑制纳米硅颗粒的团聚,且充分发挥导电缓冲基体的作用,使Si/G@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相对于Si@C复合材料有明显的提升。此外,调整Si/G@C复合材料中硅含量的占比后发现,Si30/G@C(即Si占30 wt.%)复合材料所组装的扣式电池具有相对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及倍率性能,在2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圈后仍能保持745.6mAhg-1的放电比容量,相应的单圈容量衰减率只有0.21%且不同电流密度下均表现出较好的循环性能。
其他文献
电子商务在经历了数十年快速增长后,传统实体企业纷纷建立线上店铺。大量企业选择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渠道策略,以期获得和保留住更多顾客。在多渠道背景下,顾客发生跨渠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幼儿教育越来越受社会重视。幼儿期(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时刻,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事情,那么,怎样去培养呢?首先是要营
在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王宁省长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积极探索建设中央法务区,打造有影响力的法治平台。对福建法律界而言,这是重大利好,更为创新和深
本课对象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本课时间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本课目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和深刻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
创新性、持续性是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开放性、协同性是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时代特征,激励机制、容错机制是创新型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品牌化、制度化是创新型企业文化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实践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系统的习近平法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也是支撑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和防范社会风险迸发的重要场域。全周期管理作为一种系统管理理念,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补齐社区治理体
邢台市内丘县第四中学是冀南大地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基础条件不高,若坚持单一化,走大文大理发展之路,学校发展的空间势必被挤压得越来越小。然而最近的短短5年时间,内丘四中
近年来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两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对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可逆脱嵌锂离子的负极制备成为锂离子研发的关键所在。目前传统石墨负极材料的研究已使其比容量达到360-365m Ah/g,非常接近石墨的理论比容量372 m Ah/g,很难再有突破。而具有4200 m Ah/g高理论比容量的半导体硅则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负极材料,然而硅在循环过程中
丰富的资源、超高的比容量(4200 m Ah/g)和理想的充放电平台使硅材料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储能材料。但硅材料在应用中面临着易团聚、产生巨大积极变化(300%-400%)、结构崩塌而导致性能急剧衰减,低循环稳定性等问题,这限制了硅材料的进一步使用。目前,硅/碳复合材料是提升硅电化学性能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简单地两相复合使得纳米硅难以均匀、稳定的分散在体系中,其与电解质接触会发生许多副反应,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