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受众广泛且影响深远,但是存在资助广度深度不充分、评定执行体系不公平、施助方式方法不妥当等问题。而在其中不断爆发的“污名”现象越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帮困资助中的污名类型主要包括限制拥有型、限制行为型、政绩作秀型、个别歧视型等。本研究通过对湖南省高校困难学生、非困难学生、相关资助工作人员的调查,共收集问卷406份、筛选访谈9条。调查发现:污名类型多样,污名感知程度各有不同;困难生对资助评价较低,自身也存一定问题;非困难生对困难生触发污名较少,污名现象被夸大。究其原因在于:资助水平不足与福利依赖的矛盾分化;思想固化、急功近利与矫枉过正的连锁反应;精致利己主义与过分自我防卫并存等。污名效应呈现出网状的联络与扩张,具体有三种情形:“污名”:由外即里的自尊心受挫;“逆污名”:从唾弃到争抢的行为异化;“倒污名”:受助者对施助者强加的不良标签。从而污名造成对个人、高校、政府发展的全方位腐蚀,具体包括:制约个人发展,产生群体失望和福利病;浪费高校资源,公信力与产出率皆滑坡;削弱政府威信,社会风险因子不减反增。因此,针对高校帮困资助中的污名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优化资助办法,提倡精准资助;加大财政投入,扩展教育福利;完善立法监督,规范行为准则;强化宣传教育,引导正确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