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人类语言的一大特色。如果每个词只有一个词义,我们的语言将会一片混乱而无经济价值可言。结构主义语言学曾对一词多义现象作了不少分析和研究,如从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s)、语义场(semantic field)的角度来分析一词多义现象等等。但在研究多义词多项意义之间的联系时,局限于言语的内部结构,对其底层的认知机制却没有论及。也就是说忽略了语言的外部因素,如人类的认知手段、生活体验等。因此没有把握多义词的实质,无法对这一语言现象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认知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可以突破结构主义的樊篱,从语言的外部世界,即从人类言语活动的主体在客观世界的活动来解释一词多义形成的原因。本文以体验主义为哲学基础,结合当代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多义词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认为多义词的扩展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如隐喻、转喻,以及意象图式,由一个词的原型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论。介绍了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一章确定多义词定义,回顾传统理论对多义词的研究,并指出传统理论存在的不足。第二章为认知理论的阐释。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指出它与传统范畴观的不同,并着重说明了人们以原型理论为基础,以家族相似性为原则,对客观世界中的事物进行范畴化、概念化,从而形成不同的范畴和概念。在认知语言学中,意义、范畴和概念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同一的,因而,词义的结构应该与范畴的结构一致,这样在多义词的词义中就存在基本义和扩展义。然后介绍了隐喻,转喻和意象图式等认知模式的本质和特点,强调它们在基本义向扩展义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三章以第二章的理论为基础,选取人体部位名词、空间词、动词以及情感词中的若干基本范畴词汇进行多义性实例分析。分析表明,这些多义词的各词义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多义词的词义构成了一个由语义链(Meaning chain)连接的范畴(Category),其中的核心语义是该范畴的典型(Prototype)。词义范畴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新成员不断从已有成员中衍生(Derivation)而出。在词义范畴扩展的过程中,新成员的衍生是通过转喻、隐喻和意象图式来实现的。第四章指出多义词的认知研究对外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和词典编纂的启示。论文最后一部分是作者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