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正中神经传导速度(NCV)及神经束放电为指标,探讨家兔内关穴电针(EA)有效刺激的量化标准,为深入研究针刺内关穴抗心肌缺血(MI)奠定基础。方法:本实验包括三部分:首先观察电针刺激内关穴时在正中神经上记录到的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化,然后观察手针的三种基本手法即捻转、提插、捻转加提插针刺内关穴时正中神经的神经束放电峰电位数变化,最后观察电针内关穴时正中神经的神经束放电峰电位数变化,并且与手针进行比对。实验一:选择家兔30只,解剖其双上肢,分离出正中神经,剪断除正中神经主干外的周围组织,然后将皮肤吊起做成槽状,迅速充以温热石蜡油保护神经以备电极记录,将分离的正中神经的神经干下垫—小块薄的塑料板,使神经干与周围组织隔离开,神经束的向心端挂上特制银丝记录电极,记录电极分为近心端和远心端两对银丝电极,两对银丝电极与神经有效接触,参考电极接在手术切口皮肤上,然后经动物接地。用BL-420S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测试正中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实验二:选择家兔30只分为3组,手针捻转组、手针提插组、手针捻转加提插组,每组10只。同样找出正中神经主干并剪断,将皮肤吊起做成槽状,迅速充以温热石蜡油保护神经以备电极记录。正中神经的神经干下垫小块薄的塑料板,使神经干与周围组织隔离开,神经束的向心端挂上银丝记录电极,单极引导,参考电极接在手术切口皮肤上,经动物接地。用0.30×40mm毫针在双侧内关穴直刺0.5-0.8cm,分别进行左右捻转、提插、捻转并同时进行提插刺激,刺激时间为1min,刺激频率为1Hz,手针针刺手法的频率控制采用节拍器引导(设定为1次/s),以诱发出节律基本一致的神经束放电。探索手针的三种基本手法即捻转、提插、捻转加提插针刺内关穴时正中神经的神经束放电峰电位数变化的基本情况。实验三:实验家兔共60只,其中20只剪断正中神经后观察给予固定刺激强度诱导正中神经放电变化,该20只家兔分2组,每组10只。家兔的双上肢给予固定强度的电针刺激,即分别是5V和10V。另外40只家兔双上肢首先给予一定强度电针刺激,记录其神经传导速度,鉴于实验(一)中记录到4种传导速度,因此将40只家兔相应分成4组,每组10只。在确定其神经传导速度基础上,剪断正中神经,再给予相应的刺激强度诱导并记录正中神经放电变化。结果:经实验一观察表明,电针刺激内关穴可在正中神经上记录到4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分别是62.5m/s、41.67m/s、31.25m/s和25m/s,并且通过统计发现:①当刺激强度较小的时候,能引导出较快的神经传导速度,当刺激强度较大时,引导出的神经传导速度反而较慢。②相同的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在不同家兔身上需要不完全相同的刺激强度。③同是一样的刺激强度,在不同家兔正中神经上引导出的纤维传导速度并不完全相同。实验二的观察结果表明,手针的三种基本手法即捻转、提插、捻转加提插针刺内关穴时正中神经可记录到神经束放电现象。并有以下特点,①关于捻转结果,提示并不是每次手针捻转刺激均能引起神经放电,也就是说每次手针捻转刺激作用于穴位不一定都是有效的;②关于提插的结果,提示手针提插刺激虽然引起的神经放电效率比捻转刺激高,但也不能保证每次刺激都能引起神经放电的现象;③关于捻转加提插的结果,手针捻转加提插刺激时引起的神经放电效率相比较于单纯的捻转或提插都要高,但仍不能保证每次刺激都能引起神经放电的现象实验三的观察结果表明,如果先确定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就能保证给予实验动物穴位电针刺激时兴奋的传入纤维类型是固定的,并且能保证每次电针刺激均能引起神经放电现象。结论:一、电针内关穴在家兔正中神经可记录到4种传导速度,即62.5m/s、4/.67m/s、3/.25m/s、25m/s.二、同是一样的刺激强度,在不同家兔正中神经引导的纤维传导速度并不完全相同。三、手针捻转、提插、捻转加提插针刺家兔内关穴时在正中神经可记录到神经束放电变化,但不能保证每次操作均能记录到神经束放电。四、给予家兔内关穴固定强度的电针刺激,在正中神经可记录到神经束放电变化,但不能保证每次操作均能记录到神经束放电。五、在确定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基础上,给予家兔内关穴相应强度的电针刺激,在其下中神经可记录到神经束放电变化,且能保证每次操作均能记录到神经束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