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节炎在中医上被称为“痹症”,是威胁老龄人群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病程长,迁延难愈,临床用药依赖性大。芍药苷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炎症方面效果明显。但由于其脂溶性差,不易直接透过生物膜,导致生物利用度很低,影响了药效的发挥。中医在治疗关节炎方面,通常采用传统的皮肤外用给药方式。但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限制,影响了药效发挥;高渗透性载体醇质体,可以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芍药苷高渗性给药载体醇质体。实验以形态学、稳定性、粒径分布以及包封率等为指标,通过比较乙醇注入法、薄膜分散法和逆向蒸发法优选芍药苷醇质体的制备方法,确定以逆相蒸发法制备芍药苷醇质体,对芍药苷醇质体的粒径、表面电位、包封率进行考察;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Box-Behnken效应面法进一步优化芍药苷醇质体的制备工艺。将优化后的醇质体制备制备成凝胶剂,比较芍药苷凝胶剂与芍药苷醇质体凝胶剂体外释放性和透皮给药吸收效果,评价和探讨构建芍药苷醇质体的可行性。主要实验内容和结果如下:1.芍药苷醇质体中药物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以芍药苷为指标,建立HPLC含量测定方法。所建立方法分离度良好,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2.芍药苷醇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以能否将乳白色醇质体和游离药物有效分离为指标,比较葡聚糖凝胶柱色谱法、低速-超滤离心法等包封率的测定方法,确定选择低速离心-超滤法测定芍药苷醇质体的包封率。考察超滤时间、脂质浓度对芍药苷透过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芍药苷与空白醇质体不发生吸附作用,所用超滤离心管的超滤膜可有效分离芍药苷醇质体与游离芍药苷。3.芍药苷醇质体制备方法的选择首先对磷脂种类进行了筛选,比较乙醇注入法、薄膜分散法和逆相蒸发法制得的芍药苷醇质体的初步稳定性;在上述考察结果的基础上,固定磷脂浓度、磷脂与胆固醇用量比、磷脂和芍药苷用量比,以包封率为指标,对乙醇注入法、薄膜分散法和逆相蒸发法进行筛选。结果以逆相蒸发法得到的醇质体包封率最高。故最终选择逆相蒸发法作为芍药苷醇质体的制备方法。4.Box-Behnken法优化处方对影响逆相蒸发法的因素:有机溶剂种类、油相和水相比例、乙醇体积分数进行考察;采用单因素考察,对影响包封率的主要因素磷脂与胆固醇比例、大豆磷脂酰胆碱浓度和药物浓度进行研究,结果当磷脂与胆固醇比例为5:1、大豆磷脂酰胆碱浓度为13.6mg/mL、药物浓度为2.8mg/mL时,包封率最大为(36.87±5.11)%。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选择磷脂与胆固醇比例(X1)、磷脂浓度(X2)、芍药苷浓度(X3)作为因素,以包封率为响应值,采用Design-Exxpert8.0进行多元二项式模型回归,得拟合方程的R2为0.9777,方差分析结果显示Y归模型拟合情况理想且实验误差较小,可较好地用于准确分析和预测包封率。最优处方为磷脂与胆固醇比例(mg/mg)=5.03,磷脂浓度(mg/mL)=17.62 mg/mL,芍药苷浓度(mg/mL)=5.19 mg/mL。考虑到实际操作可行性,将处方设置为磷脂与胆固醇比例(mg/mg)=5.0,磷脂浓度(mg/mL)=18.0 mg/mL,芍药苷浓度(mg/mL)=5.2 mg/mL。通过制备3批芍药苷醇质体,得到包封率试验值为(44.27±0.27)%,与包封率模型预测值43.18%绝对偏差为2.46%,小于10%,故该回归模型可较好地预测分析芍药苷醇质体的处方;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得最优处方醇质体的平均粒径为(212.1±14.98)nm,多分散系数PDI为0.16±0.02。5.芍药苷醇质体的体外渗透研究芍药苷凝胶剂中芍药苷在14h累积透过百分率为(51.41±6.93)%,芍药苷醇质体凝胶剂中芍药苷在14h累积透过百分率为(49.73±1.79)%,两者的14h累积透过百分率基本一致;但从体外释放曲线看,芍药苷凝胶剂释放更快,即芍药苷凝胶剂的体外释放性优于芍药苷醇质体凝胶剂。6经皮渗透性经皮渗透性结果:芍药苷醇质体凝胶剂的累积透过量是(361.67±69.98)μg·cm-2,14h透过率为(19.40±3.75)%,芍药苷凝胶剂的累积透过量是(205.28±37.88)μg·cm-2,14h透过率为(9.72±1.80)%。芍药苷醇质体凝胶剂的累积透过量和14h透过率分别是芍药苷凝胶剂的1.76倍和2.00倍,说明芍药苷醇质体凝胶剂的透皮性能优于芍药苷凝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