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区域降水形成及日变化机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ok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盆地是我国夏季暴雨中心之一。盆地内降水受到背景气流与多尺度地形的共同影响,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自古以来就有“巴山夜雨”之说。以往对四川盆地降水的研究多使用空间分辨率较粗(水平网格距在10 km以上)的数值模式,不能细致分辨盆地及周边陡峭的地形,对盆地内降水分布和降水日变化特征的模拟不够准确。此类研究多针对高原-盆地大地形热力差异、青藏高原大范围降水系统东移等较大尺度过程进行分析,缺乏对中小尺度环流及局地地形等因子作用的探讨,使得对降水日变化机制、强降水发生发展规律等认识不深刻、不完善,严重阻碍了盆地内降水预报水平的提高。本文利用高时空分辨率对流可分辨模式(WRF 4 km)结合地面加密观测站数据以及欧洲中心(ECMWF)ERA5再分析资料,深入研究了四川盆地及盆地内降水中心雅安地区降水日变化形成机制,重点研究了中小尺度因子对降水日变化的贡献,并通过敏感性试验,进一步明确了各个因子在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为提高四川盆地降水预报水平提供理论支撑。系统评估了水平分辨率为4 km的对流可分辨模式对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模拟能力,并基于此高分辨模拟数据,揭示了四川盆地降水日变化新机制。WRF4 km模式比较好地模拟出了四川盆地降水日变化规律,模拟中降水峰值出现在0200 LST(0300 BJT),谷值出现在午后,降水强度和水平分布与地面加密站的观测相一致。对盆地内的热动力环流展开分析,发现高原-盆地垂直环流随着昼夜热力差异的转变而反向,夜间自高原吹向盆地的下坡风很弱且非常浅薄,不是盆地内水汽的主要来源,说明热力差异引起的垂直环流对盆地内降水日变化的贡献有限。进一步对来自盆地四周的水汽通量进行收支分析,发现来自盆地东南侧的水汽通量主导了盆地内的净水汽通量和质量通量日变化,东南侧夜间暖湿空气输送的增强与吹向盆地的夜间边界层低空急流增强有关。盆地东南侧的水汽输送气流可以分为指向盆地的盛行风与惯性振荡导致的扰动风气流两部分,白天,扰动风向指向盆地外,与盛行风方向相反,使得流入盆地的水汽减少,辐合减弱,降水减弱;夜间,扰动风向指向盆地内,流入盆地的水汽增加,辐合增强,降水增强。总的来说,边界层惯性振荡导致的盆地东南侧低空急流的日变化对四川盆地净水汽通量日变化起到决定性作用,是夜间降水峰值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而非传统研究认为地形引起的热力环流。进一步深入研究了盆地强降水中心“雅安天漏”的形成机制和降水日变化规律,探讨了中小尺度因子如中尺度地形、盆地低涡等对降水中心形成的贡献。通过对雅安地区2011年-2019年降水的统计分析,发现雅安地区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均为局地大值中心且具有明显的夜间单峰值,降水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四川盆地夜间降水峰值出现时间,降水的谷值出现在午后,这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分析了雅安强降水成因机制,雅安地区位于四川盆地最西端,是青藏高原与盆地的过渡地带,在盛行的偏东风与沿着青藏高原东坡的低空急流(barrier jet)共同影响下,水汽易在“喇叭口”地形区域汇聚,低层充足的暖湿空气遇地形抬升,进而形成比较稳定的强降水中心。进一步分析表明,盆地东南侧惯性振荡引起的低空急流强弱变化是盆地内低涡移动的主要原因,而低涡与低空急流对雅安地区降水日变化有重要贡献。当低涡北部的偏东风正对雅安时,为雅安输送更加充沛的暖湿空气,对应雅安地区的降水峰值。定量分析了流入雅安东侧地形开口一侧的低层水汽通量日变化,结果显示水汽通量呈现明显的双峰结构:存在夜间峰值和较弱的清晨次峰值。主峰值和该地区的降水峰值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而较弱的清晨次峰值与沿着青藏高原东北边界的地形阻挡低空急流(barrier jet)的峰值出现时间一致。对比流入雅安的水汽通量日变化与四川盆地东南侧流入的水汽通量日变化,发现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盆地东南侧惯性振荡导致的边界层急流变化对雅安地区降水日变化起决定作用,而地形阻挡低空急流阻挡对降水维持在雅安地区起了一定作用。最后,本文选取2014年8月5日雅安地区典型的强降水个例,利用WRF高分辨率模式进行模拟研究,深入探讨了冷池、低涡、地形抬升等在强降水触发以及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分析表明,盆地南侧的低涡向雅安输送水汽,有利于降水的形成,而盆地北侧的反气旋对应盆地降水较少的区域。当夜间低空急流顺时针转动时,盆地南部低涡随之北移,与雅安局地降水发生、发展的时空分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这与上述统计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四川盆地内西南部的气旋性环流和东北角的反气旋性环流对雅安强降水中心的形成和有重要影响。设计对比实验,关闭对流触发阶段的湿过程,发现干过程中没有深对流且无深厚的局地热力环流,即雅安地区仅靠地形的动力强迫抬升气团能够到达抬升凝结高度,但是无法形成深对流,且地形热力作用导致的次级环流在降水触发阶段有重要影响,而凝结潜热释放对深对流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研究也发现,在冷池前沿触发了强烈的对流,随着冷池向东发展,降水逐步向东扩展,地面冷池对雅安降水东传的重要影响。
其他文献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催生出的大数据证据已经出现在庭审实践当中。尽管这种新的证据形式提高了事实认定者的认知水平,但同时也隐含着人为偏误与证据失真的证据风险,司法实践需要一套针对大数据证据的审查体系。大数据证据浸润在数据社会这一外部环境当中,同时又因机器学习的内部技术原理而呈现出以电子数据为表现形式、以专家证据为证据内核的证据属性。这决定了大数据证据的审查,一方面要根植于电子数据的规则传统进行证
背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神经外科重症疾病,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动脉瘤破裂导致的SAH占到所有SAH患者的85%左右。近年来大量临床和动物研究表明,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是导致临床上SAH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细胞凋亡、炎性反应、氧自由基损害、脑缺血、血脑屏障破坏以及钙超载等因素都参与了EBI的发
加氢脱硫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原油精炼过程中,每年生产量巨大。该催化剂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中毒、老化、堵塞等问题导致其活性下降,无法满足运行要求,最终形成废催化剂,并纳入危险废物进行管理。而这些加氢脱硫废催化剂中含有大量的钼、钴等有价金属,如对其进行资源化回收利用,不但可以防止有价金属的流失浪费,又可以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具有重要的环境和经济意义。本文针对钼、钴分离与回收过程中金属浸出难、选择性差
固体材料热传输性质的研究在基础科学与产业应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对于基础研究而言,光、电、热作为三种重要的能量、信息媒介,它们的传输性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固体材料光、电传输性质已经有了深入的探索。对热学研究而言,尽管理论研究工作发现了很多新奇的现象,但是实验上对于材料内部热流的有效操控仍十分有限。探索微观的热传输机理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对于产业应用而言,对器件的热管理有
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题材教学普遍存在无法触动学生心灵,不能引起学生共鸣,对学生现实生活指引力度不够的问题。巧妙运用一种方法、合理使用二种资源、有意培养三种智慧,就能破解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题材教学的难点,让课堂与学生的心灵共起舞,合奏出历史的最强音,展现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题材教学独特的魅力。
作为范式现象,霍尔效应家族激发了大量关于拓扑量子态的研究,极大地加深了我们对凝聚态物理学中对称性和拓扑的理解。在这些霍尔效应中,产生霍尔电压需要通过外部磁场或内部磁矩来破坏时间反演对称性。然而,近年来预言并得到实验证实的非线性霍尔效应表明,即使保留时间反演对称性,在交变电场的驱动下,霍尔型电流仍可以在一些非中心对称材料中以驱动电场的二阶响应的形式发生。这种非线性效应起源于电子能带结构的Berry曲
高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性、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大部分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够导致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畏难、逃避、消极的状态,使得高中物理教学效果不佳。再加上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物理教学成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师如何打破当下教学的桎梏,
期刊
目前硅基芯片技术的发展逐渐进入了瓶颈时期,逻辑密度逐渐趋近于物理极限,并且由于短沟道效应和微纳加工技术的限制,“摩尔定律”的极限引起了大家广泛地关注。探寻新型沟道材料,提高集成电路芯片性能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二维材料由于其在光学、电学、磁学等领域的独特和新颖的特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实现器件广泛应用过程中,所需的二维材料具有可控的带隙、超高的迁移率、简单快捷的制备方法、较好的
贸易制裁被视作大国博弈中所使用的重要手段。贸易制裁通常是一把双刃剑,在伤及对手的同时也往往会伤及自身。自2018年开始,美国特朗普政府发起对华贸易冲突,且冲突不断升级,波及科技、金融、人文交流等领域。由经贸领域发轫,美国对中国展开全面的遏制与围堵,这被认为是美国作为领导国打压崛起国的现实折射,反映出美国面对大国间权力消长的战略焦虑。力量对比的变化使中美两国的竞争性迅速加剧。在中国崛起以及美国战略收
雨量站网为水文气象研究和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基础的降水资料,对于水资源管理、水库调度、洪水预报等至关重要。为提高站网采集信息的效率,有必要对雨量站网进行科学的设计和优化。信息熵可量化站点降水序列的信息量,在雨量站网优化中已得到广泛应用;copula函数作为一种多变量联合分布拟合的方法,可与信息熵耦合用于熵指标的估计,避免以往数值离散化计算方法导致的不确定性。本文主要从完善信息熵优化模型和改进熵指标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