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纳米添加剂在碳基薄膜固-液复合润滑体系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a27155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固体-液体复合润滑技术是通过利用固体润滑材料与液体润滑材料间的协同效应,来提高润滑效果,改善极端工况下材料摩擦磨损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润滑油添加剂的设计都是基于与金属表面的相互作用,与碳基薄膜不匹配,且多为硫磷化合物污染环境。因此设计合成不含硫磷基团,同时又能与碳基薄膜有良好匹配性的环境友好型添加剂成为解决碳基薄膜固-液复合润滑系统的关键问题。利用金属纳米微粒既可以与碳基薄膜产生强的物化作用以及可与金属形成紧密结合的特性;采用无硫磷基团修饰的金属纳米微粒作为碳基薄膜固-液复合润滑系统的添加剂具有巨大潜力。为研发针对碳基薄膜固-液复合润滑体系的环境友好型添加剂提供一条新途径,为金属纳米微粒对碳基薄膜固-液复合润滑体系润滑、磨损机制的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NP-V纳米粉体宏量生产设备制备出具有球形度高、颗粒之间单分散、无团聚的金属Cu纳米微粒,并将金属Cu纳米颗粒添加至基础油PAO6获得稳定分散的纳米润滑剂。(2)Cu纳米微粒作为基础油添加剂在钢/钢、钢/DLC和钢/WC-DLC配副体系中均体现出优异的摩擦学性能,特别是在碳基薄膜固-液复合润滑体系中表现良好的协同润滑效应,摩擦磨损显著降低,摩擦系数降低8.7%~32.6%,磨损率降低幅度达75.9%~83.7%。(3)钢/钢配副体系中Cu纳米颗粒添加剂通过物理吸附层和“微轴承”机制;金属Cu纳米微粒在钢/DLC、钢WC-DLC配副作用机制主要依赖于纳米微粒的纳米轴承和纳米填充等物理效应,与Cu纳米微粒的剪切成膜关联不大。其中,金属Cu纳米微粒与碳基薄膜表面的抛光行为是纳米微粒的纳米轴承机制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4)通过表面活性剂改善Cu纳米微粒的分散稳定性以及与碳基薄膜固体润滑材料的匹配性,能进一步改善Cu纳米微粒与碳基薄膜的协同润滑作用。油酸复合Cu纳米微粒在钢/DLC、钢/WC-DLC配副体系协同润滑性能最佳,能够显著降低摩擦副磨损率,分别降低88.9%和97.1%。酯类化合物在摩擦过程中发生摩擦化学反应生成的金属皂化反应层具有更强的抵抗磨损的能力,因此钢/DLC配副、钢/WC-DLC配副在酯类化合物复合Cu纳米微粒油中均具有较低磨损,而酯类化合物在WC-DLC表面的强吸附作用使得钢/WC-DLC配副在油酸化合物复合Cu纳米微粒表现出更低磨损率。
其他文献
摆渡攻击是黑客和间谍针对物理网隔离环境下窃取秘密资料而采取的主要手段,该攻击方式主要依托移动存储介质。摆渡攻击的攻击原理十分简单:移动介质类似中转站,而互不相连的
介绍北京地铁黄庄站126 m,(?)159 mm超前大管棚一次性打设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技术要点及精度控制原理。重点阐述非开挖铺管技术在超前大管棚施工的应用。 This paper introd
利用甜瓜自身的抗果斑病基因进行抗病育种是控制果斑病安全有效的方法。为了发掘果斑病抗性基因和寻找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SSR分子标记,本文采用形态学观察结合16S rDNA序列
得益于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良好态势,近些年来我国仓储物流行业需求持续增长,在“互联网+高效物流”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有效地提高仓储结构的安全性成为行业的热点问题。钢货架作为物流仓储结构中的主流产品,在装卸货物时频繁承受来自货物的冲击荷载,其梁柱节点容易发生疲劳破坏,进而导致钢货架的整体失稳,此类事故将导致财产损失危害人身安全。然而国内外有关于钢货架插接式节点疲劳破坏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尤其是随着冷链
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金融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学界通常肯定金融监管的正向作用,因而鼓励各国对监管法规的积极遵守。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Basel Core
计算机、传感器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与变革,服务机器人陆续出现在餐饮、教育、医疗、物流等服务领域,它的出现为人们带来便利快捷的服务体验。目前,在高铁列车环境中尚未提供机器人送餐服务,本项目基于这一现象研发了在高铁环境中使用的送餐机器人,既满足乘客的购餐需求,又将服务人员从这一重复性高的送餐工作中解放出来。根据送餐机器人系统的总体需求,分析高铁用送餐机器人系统结构,设计并
当前的历史教学及评价对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整合教学目标、创设历史情境、自主合作探究和升华情感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
老龄化的越发严峻使得养老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社会保障要求增加,涉及多方面的养老需求,且更加重视身体和精神健康方面的需求,进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基于现实情况,国家积极倡导不同的养老方式以适应老龄化社会需要,满足老年健康需求。作为养老方式的重要方面,居住方式与老年日常生活和养老保障紧密相关,而日常生活和保障情况又关系到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因而,我们认为不同的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