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射频导管消融中多物理场耦合的计算与实验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leep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脉瘤作为一种常见而危险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医学问题。近年来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术以其创伤性小、费用低、疗效好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于复杂的动脉瘤,介入治疗会出现支架脱落、生物相容性问题及动脉瘤破裂等严重的并发症。射频导管消融是将很细的导管从颈部、大腿根部植入血管内,到达心脏等靶组织,然后释放射频电流,从而对“病灶”进行一次性的消融。本课题将介入式热疗方法和动脉瘤栓塞机理结合起来,基于射频导管消融术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治疗动脉瘤,即采用射频导管消融使动脉瘤瘤腔内的血液快速凝固,形成血栓,阻止血液流向动脉瘤腔内,进而逐步纤维化,最终导致动脉瘤萎缩,从而达到治疗动脉瘤的目的。为了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本研究通过有限元数值仿真和离体模型实验两种方法进行验证。在二维和三维模型的情况下进行数值研究,分别研究了不同治疗参数(包括不同激励方式、电极形状、消融方式等)对动脉瘤射频消融的温度场、流场的影响,分析消融范围是否适合动脉瘤的治疗。数值仿真的结果表明:在直管动脉瘤三维模型中,温度场呈圆形,在加热200s,电场强度为15V/mm时,最高温度为101.52℃,动脉瘤腔的绝大部分都被60℃轮廓图所包围,但动脉瘤左侧的小范围的动脉壁与组织也被60℃轮廓图所涵盖,可能会造成小范围的组织损伤。电极存在时,血管内有电极处的血流速度升高0.04m/s左右,无电极处的流场速度降低0.1 m/s左右。瘤腔内的流速较低有利于动脉瘤瘤腔内温度升高,60℃轮廓图的形状有利于动脉瘤腔内的血液凝固,这从温度场与流场两个方面证明射频消融治疗动脉瘤的可行性。同时本研究利用三维打印构建了理想的三维模型,经过二次倒模得到透明的三维模型。利用微波消融仪自带的水泵创建循环系统,进行离体模型实验,观察动脉瘤的温度上升状况。研究表明,当天线在动脉瘤口颈处时,瘤腔内温度上升较小,在40W和60W,5min时,都约为1.6℃左右;80W时上升高于4℃。当天线在动脉瘤腔内时,瘤腔内的温度上升较快,在40W,5min时,为8℃左右,并且随功率的升高,温升变化不大。当天线在动脉瘤腔内时,在三种功率下温度都上升11℃左右,温度上升较大,有利于动脉瘤的消融。本研究表明类圆形的动脉瘤适合利用射频消融方法进行治疗,且在激励为15V/mm,消融时间为200s时,温度场既能覆盖整个动脉瘤又对外部组织损伤较小且对动脉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影响较小,可以作为动脉瘤射频消融的最优治疗参数。在载瘤动脉为弯管时及囊状动脉瘤时,可以利用射频消融联合支架来进行动脉瘤的治疗。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普及,衍生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导学案与小组合作学习,其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采用导学案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
随着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计算机在各个行业中成为重要的工具和手段。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产生了计算机辅助教育。由于计算机辅助教育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