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汾阳市位于山西省腹地,吕梁山东麓,太原盆地西沿。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千古绝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指的就是这块风水宝地。汾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汾阳磕板秧歌是流传在汾阳和孝义一带的一个地方小剧种,它是从汾阳地秧歌里面派生出来的。汾阳地秧歌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了以舞蹈为主的武场地秧歌和以戏曲为主的文场地秧歌。现在人们所说的地秧歌指的就是武场地秧歌,所谓文场地秧歌指的就是现在的汾阳磕板秧歌。它们已经自成体系,分别发展成为民间舞蹈和地方戏曲两个不同门类。本文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和《中国戏曲志·山西卷》为线索和参照,对流行在汾阳一带的汾阳磕板秧歌进行了近一年的田野调查,研究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对汾阳磕板秧歌的唱腔、表演、唱词作了全面分析,以期作为《集成》的延续、补充和深入说明。汾阳磕板秧歌从民国初期到五十年代是最活跃的一段时间。当时活跃在汾阳和孝义两地的秧歌班不下二十个。而今坚持下来的仅仅剩下一家。受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磕板秧歌越来越凋零。现在的状况是,看秧歌和闹秧歌的都是些上了岁数的老年人。年轻人对秧歌不感兴趣,很少有人愿意参加。由于新鲜血液得不到补充,汾阳磕板秧歌很难兴旺发达。本文采用了实地研究的方法,对汾阳磕板秧歌所流行的汾阳及周边城镇一带作了细致的搜集工作,在历时近一年的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共搜集到过街板唱词781首,还有有秧歌小戏、民间传说、故事、顺口溜等,总结了汾阳磕板秧歌的唱腔、表演、唱词、分类、艺术特点等。提出时至今日汾阳磕板秧歌仍停留在戏曲发展的初级阶段,从研究角度来看,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在以往的关于汾阳磕板秧歌的研究多是一些关于唱腔、表演的概述,而笔者的这篇论文更系统的对汾阳磕板秧歌的唱腔、调式、表演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汾阳磕板秧歌的研究背景二、汾阳磕板秧歌的音乐及其表演三、汾阳磕板秧歌的唱词四、汾阳磕板秧歌的功能与价值五、汾阳磕板秧歌的现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