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朊病毒蛋白抗病突变体G127V结构和动力学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朊病毒蛋白(Human prion protein,HuPrP)的正常细胞型构象(cellularform HuPrP,HuPrPC)是由位于20号染色体上的朊病毒蛋白基因(human prion protein gene,PRNP)编码的一种内源性膜锚定蛋白。该蛋白发生病变即细胞型构象转变成瘙痒型(scrapie isoform HuPrP,HuPrPSc)后,导致人罹患阮病毒病(Prion diseases),也称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TSEs)。该类疾病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损坏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尤其使大脑空泡化。该类疾病在临床上可分为: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格斯特曼综合症(Gerstmann-Straussler Syndrome,GSS)、致死性家族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和库鲁病(Kuru)。最引起人类恐慌的是CJD中的两种亚型:变异体CJD(variant CJD,vCJD)和医源性CJD(iatrogenicCJD,iCJD)。该类疾病潜伏时间长,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技术,目前也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死亡率百分百。因而,对该类疾病的研究,一直是关乎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点。幸运的是,最新研究发现HuPrP的G127V点突变体,尤其是纯合子基因,对CJD和Kuru等疾病都有完全抗病能力。然而G127V突变体的抗病功能的分子机制,目前并不清楚;这一分子机制的揭示,将直接促进TSEs的诊断与治疗的发展。为揭示G127V抗病突变体的分子机制,本论文运用异核多维液体核磁共振技术,解析了细胞型人朊病毒蛋白G127V突变体(片段Gln91-Ser231,下文简写为HuPrP(G127V))的溶液结构。与相同的条件下解析的野生型结构(WTHuPrP)对比,发现 HuPrP(G127V)的片段 Tyr128-Gly131 和 Val161-Arg164 不能组装成 β折叠片,而是形成了伸展结构(Stretch-Strandspattern,SSs);α1螺旋与α2和α3螺旋之间距离变短,螺旋堆积更紧密;片段Leu125-Ser135和α1螺旋的表面电荷分布发生了变化。在细节上,Tyr128的侧链由野生型的β折叠片内侧翻转到外侧,改变了 Tyr128与α2螺旋的相互作用;Arg164与Asp178之间距离也变短,使SSs与α2和α3螺旋之间距离更近;由于二面角psi(Tyr157)改变,Pro158的侧链发生翻转,改变了三个α螺旋所形成的空腔。这些结构上的改变,尤其是SSs的形成,阻碍了基于β折叠的prion构象转变。同时也进行了核磁共振动力学分析。发现在HuPrP(G127V)中Gly131的横向弛豫速率R2很高,低频谱密度函数J(0)值也很高;Tyr163的R2和J(0)值也略偏高。CPMG弛豫扩散实验表明Gly131、Tyr163表现出μs-ms时间尺度上的慢运动,即构象化学交换。Tyr128在HuPrP(G127V)的1H-15N HSQC谱中消失,表明该氨基酸也存在构象化学交换。由于HuPrP(G127V)中三个氨基酸残基Tyr128、Gly131、Tyr163的内运动明显不同于野生型,直接阻碍了 HuPrP(G127V)中的β折叠的形成,而是只能形成SSs。由于SSs中Tyr128侧链翻转的影响,α2螺旋上的相应残基Ile182和Gln186的内运动也发生了改变。此外,α3的内运动也发生了波动。所有这些内运动特性的改变,也都成为阻止基于以β折叠为基础的构象转变的关键因素。此外,还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Moleculardynamicssimulation,MD),发现:在0-100 ns时间尺度上的MD模拟过程中,SSs稳定存在而不会转变为β折叠片;α1螺旋C末端以310螺旋形式存在;二面角psi(Tyr157)显著改变等其它结构上的变化结果也得到了支持。MD模拟还发现:Tyr128的侧链伸向SSs外侧,导致HuPrP不能形成分子间二聚体,进而阻止了 HuPrP聚集和纤维化。本研究工作详细地剖析了 HuPrP(G127V)的溶液结构和动力学特征,阐明了影响HuPrP构象转变和分子间聚集的主要因素。这些结果为最终揭示G127V突变体的抗病机理提供了坚实的结构基础,也为朊病毒病的诊断和药物开发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大多数真核生物的体细胞是二倍体,仅含有两组染色体,遗传自父本和母本。而一些特定组织如心脏、肝脏等含有多倍体细胞,尤其是肝脏组织含有较高比例的多倍体。肝脏是机体清除毒性代谢物的器官,而毒性代谢物易诱发基因突变,多倍体被认为有利于提供代偿性的正常基因来维持肝脏稳态,但进行增殖分裂将导致异倍体的产生,引起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和肿瘤发生发展。故此,对机体调控多倍体细胞的产生以及多倍体细胞进行细胞分裂的调控机理
一致性问题已经成为多智能体系统协调控制中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一致性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设计合适的用来描述每个智能体及其邻居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的协议或算法,从而使得所有多智能达到某个期望的状态。分数阶系统作为整数阶控制系统的扩展,可以提高对实际动态系统的表征、设计以及控制的能力,目前已成为控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基于目前的研究成果,把分数阶微积分模型引入到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控制问题中,
假设M是图G的一个完美匹配,M(G)是图G所有完美匹配的集合.图的完美匹配计数问题(即计算.M(G)的基数)是图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然而,Valiant证明了图的完美匹配计数问题是#P-完全的.但是,如果图G是一个Pfaffian图,那么就能在多项式时间内算出|M(G)|的大小(及其相关问题).图G被称为是一个Pfaffian图如果图G存在一个Pfaffian定向,即图G存在一个定向G使得图G的
细胞基质蛋白Periostin(POSTN)在实体瘤如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肿瘤微环境中发挥重要功能。我们前期研究表明POSTN在人及小鼠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骨髓中高表达,POSTN基因敲除可抑制小鼠B-ALL的发生,且POSTN可能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基质细胞(BM-MSCs)而非B-ALL细胞。在本论文中,我们进一步研究了 POSTN蛋白在B-ALL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我们发
遗传密码控制着生物体生长及繁殖等生物学过程,因此遗传密码的起源问题自然而然成了生命起源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在有关生命起源的化学和考古研究的基础上,Lost City热液区(pH 9~11)被认为是地球生命起源的潜在地点。值得注意的是,遗传密码只有在生物体合成肽过程中发挥作用,基于此,遗传密码起源或许与前生源多肽合成有着某种关联性。因此,基于磷酸盐三偏磷酸盐(Trimetaphosphate,P
近年来使用高频数据对协方差矩阵进行建模分析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高频数据统计量的估计很容易受到测量误差的影响,进而在建模过程中会出现变量包含测量误差问题。基于该类问题的相关研究缺乏,本文试图构建一个考虑测量误差的已实现协方差矩阵预测模型,以减小测量误差的影响。在已实现协方差矩阵建模过程中为便于考虑测量误差问题,本文借鉴DCC的方法将已实现协方差矩阵分解为已实现方差矩阵和已实现相关系数矩阵,通过本文提出
众所周知,对于求解对称不定的线性系统,Bunch-Kaufman算法,有界的Bunch-Kaufman算法和Aasen算法是近来使用最广泛的三种算法.但是这三种算法都存在相应的数值不稳定性.例如,由Bunch-Kaufman算法得到的元素增长因子可能呈现指数增长,且由这个算法产生的单位下三角矩阵L中的元素可能无界;而对于有界的Bunch-Kaufman算法,其计算复杂度在达到最坏的情形,会和Bun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全球范围内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全球因患肺癌死亡的人数超过一百万。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肺癌的诊断手段,肺癌患者的5年死亡率高达80%。传统的病理生理研究以单基因及其转录、蛋白质的功能特点为基础,从分子水平上解释生命机制,但仅限于局部。生物网络可以直观展现生物系统中各局部功能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整体上对生物系统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
在真核细胞中,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蛋白质,RNA以及核糖体的转运是一项必需的生理活动。Importin β蛋白家族成员负责细胞内大多数蛋白和RNA的跨核膜运输。在人类基因中至今已发现了 20个编码该家族蛋白成员的基因。Importin13(IP013)作为importinβ家族中重要的一员,能够双向介导其底物的细胞核输入或输出,进而对组织发育或激素调节等一系列生理活动造成影响。磷酸化是生物活动中广泛
单细胞微藻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s i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产氢微藻之一,其核基因组编码的两种氢化酶HydA1与HydA2,均能进入叶绿体并借助光合作用电子传递链可逆地催化质子产氢。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HydA1,因其酶活显著高于HydA2,在光照条件下,约75%氢气都是由HydA1催化而得。衣藻氢化酶作为结构最简单的氢化酶,其活性中心(称为氢簇)由通过肽链上的半胱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