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C22A16对鸡腹部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功能的研究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uw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是最重要的农业经济动物之一,为满足人民对鸡肉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育种工作者对鸡体重和生长速度进行高强度的选择,其生长速度和产肉量明显提高,但高强度的选择,带来了腹脂的过度沉积,过量的腹部脂肪沉积降低了饲料利用率,增加饲养成本,降低分割肉产量,降低种鸡产蛋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可能诱导脂肪肝综合症的发生,肉鸡屠宰加工过程腹脂作为废弃物丢弃,增加了废弃物处理负担。改善腹脂过度沉积是我国鸡也亟待解决的问题。腹部脂肪沉积受遗传、营养和激素的影响。然而,目前对鸡腹部脂肪沉积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本研究分离出固始鸡原代腹部脂肪细胞,并诱导分化鸡腹部前脂肪细胞0d(Ab-Pre)和分化10d的脂肪细胞(Ab-Ad),构建了脂肪分化模型。对Ab-Pre和Ab-Ad组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筛选出与鸡腹部脂肪增殖分化相关的候选基因,并对候选基因SLC22A16进行了功能鉴定,通过干扰和过表达技术,从细胞水平深入探讨SLC22A16对鸡腹部脂肪沉积的转录调控作用。
  1、鸡腹部脂肪细胞分化关键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利用14日龄固始鸡腹部脂肪组织分离培养原代腹部脂肪细胞,对诱导分化前后(0d和10d)的腹部脂肪细胞进行RNA-seq,共筛选到4693个差异基因,其中显著下调基因2797个,包括SCD、INSIG1、ELOVL5、PPARA、ACSL5和SOCS3等。显著上调基因1896个,包括SLC22A16、LPIN1、KLF5、COL6A1、FOXO4和ACOT13等。GO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富集于类固醇生物合成、糖酵解/糖异生途径、ECM受体相互作用、脂肪酸生物合成等信号通路。其中SLC22A16在腹部脂肪细胞分化后期高表达。
  2、SLC22A16对鸡腹部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功能的研究
  构建SLC22A16pcDNA3.1-EGFP过表达载体,EdU染色及CCK8试验结果表明,在鸡ICP1细胞中过表达SLC22A16,显著促进细胞增殖,细胞活性显著上升(P<0.05);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脂滴含量显著上升(P<0.01)。利用RNA干扰技术在ICP1细胞中对SLC22A16进行干扰,EdU染色及CCK8试验结果表明,干扰SLC22A16,显著抑制细胞增殖,细胞活性显著下降(P<0.05);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干扰SLC22A16,脂滴含量显著下降(P<0.05)。
  过表达载体pcDNA3.1-SLC22A16转染原代鸡腹部前脂肪细胞48h后,收集细胞,结果表明,在原代鸡腹部脂肪细胞中过表达SLC22A16后,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量上升(P<0.05),流式细胞术表明G1期细胞较少,S期细胞显著增多(P<0.01);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显著上升(P<0.05);胞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增多(P<0.01);。SLC22A16干扰片段转染原代鸡腹部前脂肪细胞48h后,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量下降(P<0.05),流式细胞术表明抑制鸡腹部脂肪细胞从G1期进入S期(P<0.001)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显著下降(P<0.05);胞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减少(P<0.05)。
  3、鸡SLC22A16核心启动子区的鉴定及甲基化水平研究
  本试验克隆得到SLC22A16基因启动子区域的不同截短体序列,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鉴定到SLC22A16核心启动子区域为561bp~-1074bp,转录预测的SLC22A16-561bp~-1074bp可能存在促进转录作用的转录因子,Sp-1、C/EBPα、Oct-1等转录因子;-1074bp~-1656bp区域可能存在抑制转录作用的转录因子,REV-ErbA、AP-2α等转录因子。同时,生物信息分析发现在启动子区-55bp~-357bp处存在一个302bp的CpG岛,然后利用亚硫酸盐测序技术检测腹部前脂肪细胞分化0d和分化4d时SLC22A16的甲基化水平,结果在腹部脂肪细胞分化0d和分化4d时的甲基化水平分别为90%、20%,与基因表达量负相关。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固始鸡腹部诱导分化前后的脂肪细胞转录组测序筛选到SLC22A16在脂肪细胞分化后高表达。试验表明鸡SLC22A16基因促进鸡腹部脂肪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鸡腹部脂肪细胞的分化水平受SLC22A16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的影响,启动子区的转录因子可能参与鸡腹部脂肪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为解析SLC22A16在鸡腹部脂肪沉积中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Olivier)(鞘翅目:象甲科)是新近入侵我国南方棕榈科植物种植区的一种重大毁灭性害虫,严重影响了入侵地寄主植物的经济价值和园林观赏价值,造成极大的损失。由于红棕象甲具有飞行迁移能力强、繁殖潜能高、天敌缺乏、为害隐蔽和抗性强等特性,当前针对该害虫仍缺乏有效的防控策略。和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是一种具持续控制潜能的手段,优势明显。然而,当
学位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ier是棕榈科植物重要入侵害虫之一,危害40多种寄主植物、世代重叠严重、繁殖能力强使得该虫在入侵地不断扩散危害。本研究室前期调查发现红棕象甲成虫前胸背板的色斑数量和类型存在很大的差异,且其腹面外骨骼存在黑色型和红色型两种不同的表型,饲养过程发现两种体色型的幼虫历期差别明显。本研究通过实验室构建不同体色型种群,分析该虫体色型分化现象
学位
昆虫唾液具有很多特性和功能,且可以规避植物宿主防御和动物宿主防御(Musser,2005)。目前研究植食性昆虫和吸血性昆虫的唾液较多,而对寄生蜂唾液的研究并未引起昆虫学家的足够重视,其唾液的活性及生物学功能、唾液蛋白组成,及其各组分功能方面的研究目前仍处于空窗期。而寄生蜂在害虫生物防治中有巨大作用,深入研究寄生蜂与寄主间的相互作用将有利于更好的挖掘与开发寄生蜂的潜能。其中蝶蛹金小蜂唾液在前期的研究
学位
辣椒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但其生产过程中容易受炭疽病、蓟马等诸多病虫害的威胁。研究报道三唑类杀菌剂在防治辣椒炭疽病等真菌性病害中具有较好的效果,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辣椒蓟马等害虫防效显著,这两类农药应用广泛且用量较大,然而,我国农药有效利用率仅有39.8%,远低于欧美国家农药利用率。因此,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农药使用量具有重要科学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典型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和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为目标
学位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SDHI)类杀菌剂用于防治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低毒、高效和环境友好的特点。现有SDHI杀菌剂大多属于酰胺类化合物,具有如下共性特征:羧酸母核、酰胺官能团和侧链胺,当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侧链胺的修饰,而对羧酸母核和酰胺官能团改造相对较少,因此,创制带有新颖羧酸母核的SDHI类杀菌剂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以骨
为缓解农药残留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本文利用金属-有机框架制备了Cr-MIL-101-BTP和UiO-66-NH2@MPCA复合气凝胶两种新型吸附剂并用于水体中农药的吸附。主要内容如下:  (1)采用合成后修饰的方法将3,5-双(三氟甲基)苯基异氰酸酯(BTP)修饰在金属-有机框架Cr-MIL-101上制备了Cr-MIL-101-BTP新型吸附剂,并研究其对乙草胺的吸附性能。通过核磁氢谱、高分辨质谱
学位
昆虫数量繁多,得益于其强大的生殖能力。昆虫可以分成两大类,有害昆虫和有益昆虫。科研工作者一方面希望减少害虫的产卵量,降低对农作物的危害;另一方面希望增加益虫的产卵量,能够为所用。果蝇/寄生蜂系统是同时研究以上两个科学问题的最佳研究模型。黑腹果蝇是一种应用于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模式昆虫。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有些果蝇尤其是斑翅果蝇,是许多浆果类水果的害虫。寄生蜂则是一种成虫营
学位
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农业生产上,培育褐飞虱抗性水稻品种是防治褐飞虱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水稻抗褐飞虱机制研究尚不完善,发现的褐飞虱抗性基因数目有限,给褐飞虱抗性水稻品种培育带来挑战。为发掘更多褐飞虱抗性基因,本研究对褐飞虱取食前后水稻组织进行了全转录组测序,分析了水稻组织中蛋白编码基因、miRNA和lncRNA的表达变化。研究结果如下:  1.水稻响应褐
学位
垂穗披碱草是高原和草甸的优势种,在中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特别是青藏高原,因披碱草属含有小麦族植物优秀的抗逆基因可以为麦类作物的改良和育种及提高牧草品质提供很好的基因资源而被广泛研究。本试验选取青藏高原东部16个地区的垂穗披碱草种群作为研究材料,基于cpDNArp132-trnL、matK和trnL-F序列,利用克隆测序研究青藏高原东部垂穗披碱草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  (1)基于cpDNAr
家兔繁殖性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营养因素外,母兔卵巢中卵泡发育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影响母畜的发情、排卵和妊娠等繁殖性能。卵巢颗粒细胞(GCS)在卵泡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颗粒细胞的增殖以及孕酮、雌二醇的分泌直接影响卵泡的发育成熟,进而影响家兔的繁殖性能。组织蛋白酶S(CTSS)和组织蛋白酶B(CTSB)都是半胱氨酸组织蛋白酶家族的成员。在家畜繁殖、人类生育以及肿瘤生长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起着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