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正确处理住房经济属性和民生属性的关系,同时要把民生属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真正实现全体人民的住有所居。近年来在房价不断攀升的同时,人口结构也发生着相应的转变,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出生率下降,家庭劳动人口要同时肩负赡养老人和抚养幼儿的重担,这对于住房保障尚未完全覆盖的新市民家庭而言,住房压力更甚。在此背景下,分析新市民家庭人口结构变化、考察新市民家庭对于保障性住房的需求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家庭结构的微观视角,利用对广州市外来务工人群的住房保障需求调查实证数据,分析新市民家庭中子女数量、家庭规模、是否有老人或者小孩共同居住和家庭收入结构等因素对住房保障意愿的影响。通过深入的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构建无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对广州市新市民家庭人口结构与保障性住房的需求意愿进行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1.家庭的收入结构对住房保障意愿有显著影响。2.家庭受教育结构对住房保障形式的选择、保障房需求面积的选择有显著影响。3.家庭人口数量结构对住房保障形式的选择、保障房需求面积和户型均有显著影响。4.拟居住家庭人口结构对保障房的租购选择、保障房面积的选择和保障房户型的选择均有显著影响。5.家庭中是否有老人和是否有小孩对于保障性住房需求没有显著差异。6.家庭中子女的数量对保障性住房的选择有显著影响。7.婚姻结构对于保障房居住形式的选择有影响。结合定量研究和案例实证研究的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加强住房制度的顶层设计,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2.积极扩大住房保障的覆盖面和覆盖人群。3.结合新市民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与实际保障诉求,优化保障房产品结构。4.全方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新市民收入水平。5.合理配置各种类型保障房的比例,促进不同种类的保障房产品相互衔接。6.规范住房租赁市场,保障租户的合法权益,落实“租购同权”政策。7.优化保障房的申请流程,提升住房保障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8.加大住房保障宣传力度,增强新市民住房保障意识。从“农民工”到“新市民”,不应该只是称谓的转变,而应该是社会态度与制度层面的转变,是从被排斥、被歧视,到被认可、被接纳、被尊重的转变,是从格格不入的独立群体到能够真正的融入当地社会并与本地市民享有同等权利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以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该如何系统性地进行,将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能否有序推进以及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是否能真正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这也正是本论文研究的主旨和目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