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大众在精神上的诉求已经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和精致化的特点,传统社会一元化的单极审美观和价值体系正日益受到挑战与怀疑。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人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学校美育工作者对美育本质上的认识存在有一定的偏差,导致美育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高师美术教育,尤其是中国画课程,因其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极具审美教育特色的绘画表现形式,是发展学生思维、情感、创造性和全局意识的重要学科,是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由此,对中国画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设计的研究都应受到重视,换言之,如何根据中国画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师范教育的现实性要求形成顺应学科发展需要,可持续发展的高师中国画教学模式,不但关系到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美术教育人才,也关系到当前社会审美背景下对中国画的创新性传承和发展,更关系到中国人的人品和学识的养成。笔者认为,高师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师范生的专业素质,并进而影响到全民美育的质量。从目前高师中国画教学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来看,主要存在着人文内涵缺失,培养目标不明确,重技轻理等症结,由于忽略了艺术教育陶冶人的情操这一基本要求,高师美术教育特别是中国画教育失去了审美教育深刻的育人内涵,也就失去了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功能。针对上述种种问题为了重新找回高师中国画教学中的审美根基,笔者提出构建生态性中国画教学体系的研究目标,具体方向如下:(一)、完善传统教学体制,突出审美主线,构架生态和谐的中国画教学目标;(二)、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审美主题,强调内容组织的生态性特征;(三)、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形成系统的中国画教学策略和方法;(四)、优化教学评价,提升教材质量。通过构建生态特性教学体系,使中国画教学更好地实施美育功能,从而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美术教育人才,这样就不仅提升了教育水平,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更是提高了中华民族的素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