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证书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

来源 :南京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o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质量的提高,不仅贯彻了就业就是最大民生的理念,保障了劳动者利益,而且可以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经济发展。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人力资本的重要体现,因此,研究职业资格证书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专用性人力资本理论与信号传递理论,就职业资格证书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探究。
  本文首先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就业质量及职业资格证书的研究,总结当前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待完善之处;基于专用性人力资本视角与信号传递理论视角,从理论上就职业资格证书对劳动者质量影响进行分析,随后采用2014年发布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分别运用经典OLS回归和内部Ⅳ法评估职业资格证书对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并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检验。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主要结论是:1)职业资格证书对劳动者就业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拥有与工作匹配的职业资格证书对就业质量的积极影响更加明显,同时不同证书对就业质量的正影响存在差异。3)职业资格证书可显著提高低素质人群的就业质量。从教育层级来看,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劳动力由职业资格证书得到的回报最大;从就业质量层级看,职业资格证书对低就业质量人群的就业质量有显著的提升。
  结合文章结论,为有效利用职业资格证书切实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第一,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优化,发挥证书积极作用;第二,加大宣传推广,引导低素质劳动者考取证书;第三,重视贫困地区培训,发掘贫困地区劳动者潜力;第四,推进教育与职业证书制度贴近,促进理性有效考证。
其他文献
学位
[db:内容简介]
目的利用Andersen模型探究我国中老年人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全国第四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选择问卷完整的7206名成年人(35-44岁年龄组:3669人,65-74岁年龄组:3537人)。过去一年就诊率为结果变量。根据Andersen模型选取解释变量。利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泊松回归)对成年人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中年人组过去一年就诊率为21.4%(
目的了解我国糖尿病人群的口腔保健知信行和口腔健康状况,促进糖尿病患者口腔健康教育项目的建立。方法对1024名55-74岁糖尿病人群和8030名非糖尿病人群进行面对面询问,获得其知识、态度、行为信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方法》第5版,对以上人群进行口腔检查,包括龋病、牙龈出血、牙石、牙周袋、牙周附着丧失等。结果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人群有较好的口腔保健知识与态度;刷牙习惯较好,但洗牙和
最近几年,金融市场上的在线交易越来越多,这种在线交易既有优点也有弊端。一方面它使交易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另一方面使得股票市场的波动率变得越来越激烈,从而增加了股票市场的风险。因此人们更加关心股票市场的波动如何变化,在掌握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特征的基础上,降低风险从而使收益最大化。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波动率模型对金融数据进行建模分析,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加了解金融市场上资产价格波动的规律,从而最大化地降低损失,
学位
湾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开放高效的经济结构成为世界经济版图的亮点,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了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三大著名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有力地弥补了中国在湾区经济发展中的空白。然而与世界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湾区还存在一定差距。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增长极的带动,中心城市是带动区域发展的关键。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世界一流湾区需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研究大湾区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对促
学位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户因缺少有效抵押担保物,在获得银行信贷方面缺乏应有的竞争优势,面临着更加严重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户创业及扩大生产的发展。自2006年以来,随着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政策的放松和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增长的推动,出现了以银监会、扶贫、农业、供销社和世行项目、社会资本等多渠道开展的资金互助探索活动,诞生了
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贫困地区表现更为突出。为了解决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2006年中国银监会印发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准许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发起设立为入股社员服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的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进而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设立与运营提供了政策支持。与
在发展质量不高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双重背景下,非正规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劳动力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就业观念转变和互联网的发展,非正规就业形式进一步多样化,非正规就业将继续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研究非正规就业自然是题中之义。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划分、统计就业规模、与正规就业工资差异等方面。而本文着重研究非正规就业者的幸福感水平以及如何提高劳动者的主观幸福感。  首先,本文结合已有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