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判决制度的缺陷分析与改革进路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b7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和向前发展取决于当事人的诉讼行为,然而并非每个案件的当事人都能够积极参加诉讼、实施诉讼行为,如若当事人不积极应诉、消极回避审判或者出于某种客观因素而不能参加诉讼时,就需要一种法律上的应对措施对诉讼程序予以推进或终结。因此,缺席判决制度成为我国民事诉讼的必要设置程序。虽然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其作出了相应规定,但却极为简单粗陋,仅用三个条文罗列了缺席判决的适用情形,而对于相关的概念界定、基本原则、法律要件、审理程序、判决效力以及救济途径等,均未作出明确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严重滞后于纷繁复杂的缺席审判实践,导致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往往无所适从。对于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当事人不出庭的情况,法院在具体操作时或是延期审理,拖延了诉讼进程;或是对案件材料不加审查,即依照到庭一方当事人的证据和主张作出判决,背离了程序公正和实体正义的要求。诉讼结构失衡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最大限度地实现客观公正是值得深思的,缺席判决制度模式厘定不清以及程序运行中的诸多诟病都亟待解决。当前形势下,构建高度兼容的缺席判决模式,重塑缺席判决的指导理念和制度设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四大部分,约三万六千字,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缺席判决制度概述。这一部分首先对缺席的含义和性质进行了界定,通过对缺席判决制度进行历史分析,系统阐述了其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得出缺席判决始终在程序公正与诉讼效率、当事人的权利保护与判决的安定性之间寻找平衡点的结论。另外,该部分还对缺席判决制度进行了价值评析,对其具有的程序公正、诉讼效率、诉讼自由和程序安定等价值取向作了深入探究。   二、缺席判决制度的域外考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该部分通过对两大法系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和分析,总结出各固缺席判决制度的立法特征,并简单介绍了缺席判决的两大基本模式,即缺席判决主义和一方辩论主义,进而对两大模式进行系统阐述和优劣评析,去其槽粕、取其精华,以期对完善我国缺席判决制度有所裨益。   三、我国民事缺席判决制度的现状与缺陷。该部分从历史考察的角度入手,立足于现行缺席判决制度的基本规定,深入剖析了我国缺席判决制度在立法设计和司法运作中存在的种种弊病,并从深层次、系统化的视角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法理分析,以求探寻缺陷根源,进而为完善制度设计指明方向。   四、完善我国缺席判决制度的具体构想。该部分在前文分析论证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改革和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缺席判决制度的具体思路。缺席判决的制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民事诉讼价值、理念、结构等深层次法理问题,本文从其指导理念重塑、立法模式选择、具体制度设计以及配套制度完善四个方面予以详细阐述和分析,力求全面而又不失精细,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并服务于我国民事诉讼的缺席审判实践。  
其他文献
意识形态问题古老而又常新。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控制问题贯穿始终,且是决定意识形态实践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如今,中国社会内外环境发生着深刻变化,市场化、全球
三年前的7月22日,“澎湃新闻”横空出世,以多篇重磅原创报道一炮打响,拉开了新闻客户端的发展序幕。三年后的今天,国内移动新闻客户端呈现爆发式增长,各省党报集团竞相搭上“
在新疆这个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地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其和谐的文化环境建设是少数民族文化现代转型中重中之重的战略性课题。新疆地区的文化现代转型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
本文研究了籼型两用核不育系Y58S在绵阳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转换规律。结果表明:Y58S在绵阳自然条件下有较长的稳定不育期。为确保Y58S在绵阳的安全制种,可将播种期安排在5月18
文章基于笔者研究和工作经验情况下,重点市政道路建设建设中软土地基处理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别出心裁的想象力,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世界。
为明确优雅岐脉跳小蜂对橡胶盔蚧的田间防治效果,在德宏盈江农场通过在成龄橡胶树周边搭竹架、在固定枝条上定量释放寄生蜂的方式开展试验,结果表明,5周后防效可达82.25%。
随着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传播媒介思想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目前,学术界大多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论述传播媒介思想的,而本文则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视角对现代主
筋脉石是戈壁奇石的一种,主要产自我国内蒙古和蒙古国的戈壁滩上,新疆的戈壁滩也有少量发现,它是几亿年前海洋火山爆发喷射出的岩浆冷却而成,又历经海水的侵蚀和戈壁黄沙的磨
10月23日,PLOS Genetic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林鸿宣研究组题为DCA1 Acts as a 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 of DST and Contributes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