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具有差异性。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会做出不同的教学设计,即使同一个老师也可能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学情做出不同的教学设计。正因为语文教学具有差异性,同课异构才有了开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它记录了一个女子的婚恋故事,虽历经千年,仍然经久不衰。《氓》作为《诗经》的代表之一,是高中学习《诗经》的一个窗口。《氓》的文本解读存在多义性,可做同课异构研究的典例。自贡A中学语文组Z老师、L老师和C老师有各自的教学理念,而且教学风格各有特色,所以本文选取了三位教师三篇教案进行比较研究,希望发现三位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程实施上的共同性,探究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和特质。本论文主要研究《氓》同课异构,论文由五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氓》同课异构的选题依据、选题意义。第一章是对《氓》课文,教师和教案基本情况的介绍。首先是《氓》的文本介绍和《氓》在人教版教材中的定位和价值。其次是对三篇教案设计者的简介。最后是对三篇教案即Z老师的常规解读法,L老师的时空解读法和C老师的朗读解读法的说明。Z老师以单元导读和课后习题以及教师参考用书为依据设计了常规解读法;L老师从叙述角度得到启发,从不同的时空分析女主人公的心理,在不同的时空对比中体现人物对命运的思考;C老师根据诗歌可吟咏的特点选择了用多层次的朗读解读文本。第二章是多维度对三篇教案进行比较分析,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通过对三位教师常规解读法、时空解读法和朗读解读法的对比,提炼出三位教师、三篇教案优秀的教学共性和各自闪光点。例如教学内容上,三位教师的选择都体现了教学目标,尊重文本,重视课堂的生成性和对话性。不同的是三位老师具体的内容选择,Z老师关注情节,要求学生从不同的情节分析出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L老师强调时空,通过不同的时空对比得出女子的情感;C老师通过称谓变化分析女子情感。第三章是在第二章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的教学启示。主要从语文老师、课文教学和学校语文学科建设三个方面总结,找出教师、学校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例如树立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提问的水平、善用教学方法、“同课异构”实践常态化等启示。第四章是A中学同课异构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同课异构是语文教育的一种探索方式,同课异构不仅明确了教什么的问题,同时也在解决用什么教的问题。对《氓》进行同课异构研究,有助于教师创新思路,为一线教师开展此类活动提供新的切入点。同课异构案例研究也有利于充实高中语文“同课异构”研究的理论基础,完善高中语文“同课异构”的研究领域。其次,对高中语文“同课异构”存在问题和解决策略的研究,能够帮助A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同课异构”后进行自我反思,为A中学高中语文教师提供具体实践方法上的指导,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