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结核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背景】近些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结核病发生率呈现出不断地上升趋势,但多节段脊柱结核相对不常见,文献对于多节段脊柱结核的治疗和手术方法更是报道甚少。【方法】回顾2008年3月至2012年10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623例,将其中诊断为胸腰椎多节段脊柱结核的19例纳入本次研究,占总患者数的3.04%。男16例,女3例,(21~76)岁,平均37.7岁,病程(0.5~48)个月,平均15.2个月。病变累及胸段者9例,累及胸腰段者9例,腰段者1例。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4例,D级9,E级3例。患者术前血沉(18~87)mm/h,平均(44.26±20.94)mm/h,术前后凸角为(17.88-40.66)°,平均(29.48±6.04)°。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应用Kirkaldy-Willis改良评价标准、血沉检测、Bridwen植骨融合分级标准、后凸角测量和神经功能ASIA分级等来评定临床疗效,通过随访观察治疗结果。【结果】19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为结核病变。全部患者随访时间9~36个月,平均22.4月,均未见结核复发。临床疗效应用改良Kirkaldy一Willis改良评价标准进行,优10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达到89.5%。术后血沉(10~55)mm/h,平均(25.37±11.51)mm/h,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0,P=0.001)。而在术后6个月ESR(10.42±2.93)mm/h,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术前患者神经功能ASIA分级为A级1例、B级2例、C级4例、D级9例、 E级3例,而术后3月为B级1例、C级1例、D级4例、E级13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07,P=0.002)。所有19例患者随访期内都达到骨性融合,未形成假关节、骨不连、植骨吸收等并发症,Bridwen植骨融合分级,I级15例,II级4例。患者术后脊柱后凸畸形较术前明显改善,患者术前的后凸角(29.48±6.04)°,术后的后凸角(16.45±5.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3,P=0.001),末次随访角度丢失平均<2°。【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结核疗效确切、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