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腹部推拿治疗心脾两虚型原发性失眠(PI)患者的主、客观睡眠情况改变和定量脑电图(QEEG)变化进行临床评估,总结出腹部推拿对患者QEEG变化的影响特点,并为腹部推拿治疗心脾两虚型PI及其他同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本课题总计入组64例心脾两虚型原发性失眠患者,剔除4例,剩余合格病例为60例。采用信封随机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推拿治疗组30例,药物对照组30例。推拿治疗组的患者选取腹部推拿疗法进行干预,药物对照组则选取服用中成药人参归脾丸进行干预。并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QEEG检测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测得两组患者的δ(0.8~4.0Hz)、θ(4.0~7.8Hz)、α(7.8~12.8Hz)、β(13.0~20.0Hz)频段中各导联(FP1、FP2、F3、F4、F7、F8、T3、T4、T5、T6、C3、C4、P3、P4、01、02)的功率与PSQI评分,并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1.推拿治疗组患者治愈8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药物对照组患者治愈3例,显效6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P<0.05,推拿治疗组优于药物对照组。 2.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均有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数据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数据进行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方面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推拿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方面优于药物对照组,在睡眠时间的调节方面,药物对照组优于推拿治疗组。 3.治疗前,两组δ、θ、α、β四个频段各导联的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δ频段和β频段的功率变化差异最明显,δ频段中的中FP1、F4、F8、T6、C3、C4、P4、01、02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β频段的FP1、FP2、F3、F4、F7、F8、T5功率差异较大(P<0.05)。 结论: 1.通过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各频段中各导联功率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证实了腹部推拿对心脾两虚型PI患者的大脑活动的影响,两组患者QEEG显示δ和β频段的额部与枕部区域的功率差异性较大,提示了腹部推拿治疗对长期失眠导致的精神紧张与疲劳困倦感有较好的疗效。 2.对治疗前后PSQI评分进行比较,证明腹部推拿对改善心脾两虚型PI患者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和日间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更加良好效果。 3.本课题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睡眠主观及客观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尤其是在改善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障碍等方面,PSQI的评估结果与QEEG的改变规律相符合,证明推拿治疗组在改善PI患者的这些方面的效果优于药物对照组。由此证明,腹部推拿治疗心脾两虚型PI疗效确切。且实验过程中推拿组受试患者均无发生副作用与不适感。因此,腹部推拿技术适宜广泛的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