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中国海是一片富饶的海域,地处交通要道,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对南中国海以及位于该海域的四大群岛拥有领土主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对此也没有表示否认。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对华政策逐渐从冷战时期的“联中抗苏”向“战略竞争与合作伙伴”并存关系转变。美国关于南中国海争端的政策作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微观缩影,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冷战期间为了应对前苏联的全球扩张政策,美国政府在南中国海问题上采取了较为温和的姿态,甚至牺牲以弱小盟国的利益来达成中美联盟。1995年作为一个明显的分界点,美国开始在南中国海区域扮演平衡者的角色,并进一步加强在该区域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与该区域的有关国家达成了军事同盟,以此来遏制中国在南中国海区域的发展壮大。美国关于南中国海争端的政策转变为“进一步遏制中国影响力在南中国海区域获得有效的扩张”。这期间经历一个漫长的政策演变过程,但是无论美国关于南中国争端的政策如何变化,都是为了其国家战略发展服务的。美国现行的关于南中国海争端的政策,是在美国实施全球战略收缩的大背景中,在遏制中国发展的总基调下,以“第一岛链”和布热津斯基的“动荡弧”概念为理论基础而制订的区域性政策,是美国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环节,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也在某种程度上挑起了其它东南亚其他国家对南中国海的野心,使这一区域的局势剑拔弩张,使得中国维护自身领土主权的难度极大地提高,为中美制造了另外一个博弈的焦点。中国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南中国海的主权宣示和行政管理的力度,秉承“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有针对性地对美国关于南中国海争端的政策作出应对。既强调“主权在我”这一不可抗辩的事实,又尊重各国在该区域的合法权益;既避免与美国在南中国海区域出现正面冲突,防止争端的范围和激烈程度进一步扩大,又要大力提升国防力量,做好发生局部战争的准备;同时,积极与台湾在南中国海问题上形成战略同盟。通过综合使用上述策略,以求减弱甚至消除美国南中国海争端政策的不利影响。本论文首先对南中国海争端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现状进行梳理;其次对自冷战以来美国关于南中国海争端政策的演变进行了分析,整理出美国在不同阶段对南中国海政策演变的特点及变化的脉络;第三,对美国积极介入南中国海争端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汇总,勾勒出美国积极主动、步步为营地将其关于南中国海争端的政策付诸于具体行动;第四,从战略背景、对华政策、经济、军事、政治等角度详细分析了现行的美国关于南中国海争端的政策;第五,总结了美国关于南中国海争端的政策演变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和关于中国应对策略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