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适合山西春播中晚熟区种植的耐密型春玉米品种为试材,于2010-2012年连续3年在山西农业大学农作站开展。试验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设计,通过设低、中、高三个密度水平以及常规等行距种植模式和不同行株距比例的宽窄行种植模式,系统分析了5个耐密型品种在不同密度与行距配置模式下农艺性状、产量以及籽粒品质的数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的株高和穗位高逐渐升高,茎秆变细,增加玉米倒伏风险;等行距配置下的株高和穗位高均高于宽窄行配置,茎粗呈相反趋势。2.密度与群体叶面积指数、光合势、最大叶面积指数呈正相关,即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就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密度和行距配置的最优组合因品种不同存在一定差异,但三个指标均在高密度宽窄行配置下达最高。在生育后期高密度和“100+50"cm配置下的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的下降速度最快。最大叶面积指数随着行距增加而逐渐增高。不同叶层的透光率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100+50"cm配置由于行距过宽造成光浪费。由此可见,在高密度条件下,协调密度和行株距的关系对植株的光截获能力提高至关重要。3.群体干物质积累呈单峰增长趋势,且密度与单株干物质累积呈负相关,高密度对各生育阶段的生长中心起着较大促进作用。拔节期前随着行距的增加而增多,且高密度下宽窄行“100+50"cm配置利于干物质积累最高;拔节期后随着行距的增加而降低,高密度下宽窄行“66.633.3cm配置利于干物质积累。4.随着密度的增加,群体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随着行距的增加,玉米产量先增高后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得出,先玉335超高产组合是81000株/hm2-66.6+33.3cm;大丰30的高产组合是82500株/hm2-66.6+33.3cm:强盛51、大丰26和;潞玉36的超高产组合均是82500株/hm2-66.6+33.3cm。5.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随着行距增大,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籽粒淀粉含量和脂肪含量影响较小。在本试验条件下得出,先玉335的高蛋白组合是45000株/hm2-60+40cm;大丰30的高蛋白组合是52500株/hm2-66.6+33.3cm;强盛51、大丰26和潞玉36的高蛋白组合均是52500株/hm2-100+5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