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在华利益受到极大的挑战,对华政策紊乱,在力主“门户开放”与维护长江流域特权间摇摆不定。1900年到1906年,萨道义担任英国驻华公使,见证了英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和转折。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各国开始协同“作战”,但仍存在矛盾,此后,英国从本国商业利益考虑,以辛丑议和为契机,萨道义提出修改商约的主张,这一主张得到各国的赞许;义和团运动后,俄军驻扎中国东北拒不撤退,中国国内掀起拒俄运动,英国采取观望态度,从中渔利;日本在朝鲜的活动,激化了与俄国之间的矛盾,日俄战争爆发,清政府严守中立,英国静观其变;日俄战争后,日本成为英国远东利益新的威胁力量,此时英国干预在华事务的能力大不如前,常以妥协了事,政策的调整也更加谨慎。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英国的传统政策,以及到了20世纪初期英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对外采取的政策。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本文力争阐释清楚出现的这种新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为进一步研究20世纪初期的中英关系做好铺垫。第三部分介绍义和团运动期间,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萨道义的前任),根据形势的变化,在对华政策方面做出的初步调整。后面三部分重点介绍了在《辛丑条约》的谈判、拒俄运动、日俄战争这几件典型的事件中,萨道义作为此时英国的驻华公使是如何根据国内的指示以及中国的具体国情,对英国在华政策所做出的调整,同时简要分析这一时期中方根据自身揣测英方的意图所做出的策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