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公开课教师课堂元话语研究——以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和《公正》课为例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an_wong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元话语进行了学术研究。其中大多集中于对书面语的研究,很少涉及口语。过去20年中,教师话语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学者们从其特点及二语习得等方面对教师话语进行了研究。但对网络公开课教师话语的研究则少之又少。本文选取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和“公正课”作为语料,对网易公开课教师元话语进行研究。  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并以Hyland(2005)元话语人际意义模式为理论基础来做研究。该研究通过随机选取网易公开课中幸福课和公正课的视频并转写成文本作为该研究的语料,共计101,162字。包括6节哈佛大学“幸福课”和6节哈佛大学“公正课”。借助分析软件AntConc3.2.2,试图探析网易公开课中教师的人际元话语使用情况并试图探寻其使用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该语料库中共出现19,143次元话语,其中交际元话语占39.41%,互动元话语占60.59%。在10种子范畴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介入标记语,其次是过渡标记,自称语,框架标记,增强语,模糊语,态度标记,语码注释,回指和言据。教师在演讲过程中频繁地使用元话语以使其演讲逻辑清晰,语言连贯。通过元话语的使用,教师与听众进行有效互动。因此该研究对于教师教学中有意识的使用元话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研究不仅拓展了元话语研究的范围,同时对于教师的职业教育及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其他文献
新闻访谈中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有时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会故意把话语指向各自期待的反方向,发话者的期待和受话人的期待之间就可能不是最关联最对称的,即出现了话语的不对称性问
本文主旨是分析解构理念与庞德的意象之间的深层次关系,特别挖掘了庞德的意象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解构元素。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质疑的方式,革命性的将读者置于文学欣赏的中心地
本研究在简单阅读观的理论框架内,探讨了以英语为外语的中国大陆高中生的解码能力和听力理解对其阅读理解的影响。研究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第一,解码能力和听力理解与阅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