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形式融合下的《再别康桥》改编——以《眉》中胡适的角色塑造为例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m8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由陈蔚、周雪石、蒋力共同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故事讲述了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胡适等才子佳人之间的爱恨嗔痴。这部剧不论是从艺术形式、戏剧观念、制作规模等各方面为我国歌剧在日后的发展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空间,是一部值得我们研究的作品。本人作为话剧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研究的剧本创作、表演塑造和导演构思,尝试将《再别康桥》进行一次歌剧与话剧的跨形式融合改编:以陆小曼为故事主角进行文学解读,戏剧形式上保留原剧中的部分经典唱段,其中本人饰演的剧中胡适一角,删掉了原剧中的所有唱段,取而代之的是话剧的表演方式与叙事手段,使得整部剧既有歌剧的抒情性和写意性,又兼具了话剧的叙事性和戏剧性。本文将分为绪论、第一、二、三章以及结论共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目前国内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内容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阐述原作《再别康桥》的艺术形式、内容、主题以及时代价值。第二章主要介绍本人是如何通过台词、行动、表演来完成剧中“胡适”这一人物的角色塑造。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此次跨形式融合改编过程中发现的优点与缺点,以及本人从演员到导演的思维转变中得到了哪些启示。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因诊断、临床治疗及相关疗效,以明确病例特点。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本院眼科的54例(55眼)感染性眼内炎病例,按病因分为外伤性眼内炎、内眼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内源性感染性眼内炎和感染性角膜炎。54例(55眼)病例中。外伤性眼内炎患者41例,其中工人19例,农民14例,且以中年男性居多;内眼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8例(9眼);内源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2例
期刊
本文通过对中韩假面歌舞戏史料的梳理和田野调查,将历史上的中国傩戏和韩国假面戏进行比较,探讨中韩假面歌舞戏的戏剧形态。依据中韩假面歌舞戏的仪式性和娱乐性进行进一步的诠释,论证中韩假面歌舞戏间的异同关系。以中韩的宫廷傩仪、歌舞百戏与山台杂戏、城隍祭中的节俗仪式演戏与娱乐性演戏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中国傩戏对韩国假面戏的影响。并通过中韩文献互证,探讨中国傩戏中悬而未决的方相魌头的概念问题、确证韩国假面戏中
学位
“反讽”一词,从古希腊作为一种修辞学到浪漫主义时期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手法和美学概念范畴,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浪漫主义诗人利用“反讽”在有限的现实中,在文学和诗歌中寻求无限自由的精神世界。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作为晚期浪漫主义具有双重身份的作曲家和指挥家,在“世纪末”颓废社会环境、童年不幸经历、犹太人身份认同的“困境”等痛苦经历下,把这种深刻的社会
学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泱泱大国自古以来就有“诗的国度”之美誉,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古诗词歌曲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丰碑,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之下的文化产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提及中国传统古诗词歌曲,自然会想到傅雪漪先生,傅先生一生都在致力于实现古诗词歌曲的魅力与音符韵味的完美融合之中,为我国古诗词歌曲的创作、译谱及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古诗词歌曲的作曲方法、演唱技巧及教学风格更是值得
学位
音乐剧是一门集歌曲、舞蹈、戏剧为一体的新兴综合舞台表演艺术,对演员综合表演素质的要求极高。音乐剧中的人物塑造在表演创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即要求演员在音乐的韵律中,完成特定人物关系之间的有效交流和相应的舞台行动。《心灵天空》是用作于教学课程实践的一部独创性音乐剧。这部剧取材于当代大学校园,描写的是学生之间因为嫉妒、猜忌产生误会后,发生的一系列反映校园生活和倡导大学生珍惜友谊的故事。该剧创作的初衷为教学
学位
中国民族音乐博大而精深,具有多种多样的音乐形式,作为一名声乐专业的研究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以科学的发声方法学习并演唱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能充分展现出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笔者在个人音乐会曲目的选择上,选取了古典诗词歌曲、创作歌曲和歌剧片段等,其中古典诗词歌曲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源远流长,其文本严谨,意境优美,曲调也具有含蓄、委婉、深情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特有的文
学位
豫剧(河南梆子/河南高调),也有“高调”、“河南讴”、“靠山吼”等称谓。主要在河南流行,不仅是河南省最具代表性的剧种,而且是全国众多剧种中颇具影响力的剧种之一。随着时代的更迭以及人们审美方式的转变,豫剧在实现持续发展的要求下,表现形式逐步趋于多样化,新编历史剧、现代戏的形式便应运而生。其中,豫剧新编历史剧作为豫剧发展的新生形式之一,立足于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活态传承特点,通过传统与现代多元结合的形式
学位
同词异曲形式的歌曲历史悠久,至今仍广泛存在。同词异曲歌曲中,古诗词艺术歌曲同词异曲占有重要的地位,古诗词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艺术审美,一直以来为大众所喜爱。本文中选取了三组同词异曲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三首歌曲的各方面进行了探析。文章正文由引言、第一章同词异曲现象,第二章三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与演唱分析,第三章结语这四个部分组成。文章从同词异曲现象入手,来阐述目前存在的比较典型的同
学位
郏县大铜器,民间俗称打铜器,主要分布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地区,是我国打击乐器的典型代表,按传统音乐分类属民间锣鼓乐,为典型的且兼具北方特色的清锣鼓乐。历史由来已久,对于其起源有着众多传说,但并未有明确记载。表演形式主要以鼓、铙、镲、锣等乐器进行合奏,声音宏大,因此有“中国最响亮的打击乐器”之称,其后又加入舞蹈元素,形成集音乐、杂技、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民风一方情”,
学位
1996年,香港即将回归祖国,作曲家徐振民创作了交响序曲《华夏颂》,以表达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本论文试从《华夏颂》的结构形态、和声手法、配器手法、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四个章节对其进行研究。在结构方面,从作品的曲式结构及其影响其内部结构划分的因素作为切入点,从曲式结构、主题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和声方面,从调式调性、和声纵、横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配器方面,从音色的布局设计、音色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