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工群体是产生于我国二元性经济社会结构下的独特现象,这种“农民”身份与“工”的职业的独特结合使他们具有了双重身份和经济地位,也因此制约了这个群体利益维护与求助机会的获得。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成员素质的提高,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地位与团结意识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此背景下,本文将着重考察农民工在融入工人阶级的过程中,这个群体抛弃边缘性身份,寻求市民待遇的意愿,通过对他们工人阶级意识的形成过程的挖掘,推动农民工在未来向城市化与市民化的转变。本文对农民工阶级意识形成和归宿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农民工的生存观念及其影响因素。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对社会以及自我认同的状况,是一个群体面对困难时路径选择的基本立足点;深受传统儒家文化、乡土情结与现代观念共同影响下的农民工,既具有团结的可能,也具有代际分化的进步,这就为农民工阶级意识的形成过程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部分从近年来经济、政治、组织、文化等方面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事件中考察农民工生活经历的转变及阶级意识的形成。阶级是一种关系,如果让历史停留在某一点上,就只会有一堆人加上一堆经历;但如果在社会发生变化的一个适当的时间段上来观察这些人,就能看到其相互关系及思想与建制的模式。因此农民工的成长过程对阶级意识的形成是最好的说明,他们已经从最初的无组织状态发展到具备一定的组织观念和团结精神,这是融入工人阶级的基础。基于农民工阶层分化后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面对生存压力以及追求社会平等待遇时,是以城市市民为自身定位标准的,期待与他们具有一样的生活空间。在社会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文化多元、农民工现代性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的影响下,社会政策支持也是将其定位于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在城市为其扫除障碍,因此农民工市民化才是其最好的归宿。为此,构建身份同一的户籍制度、变革管理方式、建立新的利益表达机制以及培养成员的现代性等将成为切实保障这一群体利益的有效办法。这些也是本文最后部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