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胃是好发部位。直径超过2cm的胃间质瘤易于发现并手术治疗,而小于2cm的胃间质瘤不易发现,临床病理研究甚少,其生物学表现尚不清楚。C-KIT基因是胃肠间质瘤的驱动基因,对于惰性行为的小GISTs与临床显著GISTs之间的形态学差异以及遗传学突变是否一致也不清楚。[目的]研究大小胃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染色情况以及C-KIT基因和AKT基因突变情况的异同点。[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存档的胃间质瘤病例196例,其中极低危险78例,低风险57例,中风险30例,高风险31例。观察胃间质瘤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CD117、CD34、DOG1、SMA及SDHB等染色情况,检测AKT、c-KIT基因突变特点。[结果]1.小GISTs患者多是大于50岁的中老年人,多数位于胃体部,细胞密度低;大GIST主要分布在胃中1/3及胃上1/3,年龄小于小GIST,细胞密度高;2.大小胃间质瘤CD117、CD34、DOG1和SMA蛋白表达无差异;3.散发型GISTs的SDHB蛋白缺陷率低(2.6%),主要为梭形细胞型GIST;4.113例GISTs中仅2例存在AKT基因E17K位点突变;5.大小GIST间C-KIT基因突变率没有明显差异,但突变位点明显不同,小GIST主要为外显子11和外显子17发生突变。结论1.大小GISTs免疫表型相同,但好发年龄、肿瘤部位及细胞密度明显不同,提示其生物学行为具有惰性与进展之别;2. SDHB突变和AKT基因突变的GIST属于低概率事件,可作为特殊类型对待;3.虽然大小GIST都存在C-KIT基因的突变,但突变类型不同,可能解释为生物学行为的差异,为下一步研究留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