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8年以来,经济社会改革使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村民自治制度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制度层面的变化深刻地改变了农村社会的面貌。村庄作为一个“熟人社会”在现实生活中也必然受到深刻影响,而在村庄中具有影响力的权威自然也不能例外,本文的问题意识是在新时期背景下,在特定村庄中,权威的实践逻辑是什么?他们对村庄产生了什么影响?在农村社会中,因土地而起的纠纷往往最为常见,对此类纠纷的全景分析也最能描述农村社会的生态,本文从一起政府征地而引发的村民反抗事件着手,分析权威在其中的实践逻辑以及对村庄生活的影响。在以往的乡村社会研究中,农村精英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对精英之中的精英——村庄权威,大部分的作品往往一笔带过,没能做更深入的讨论,如权威的产生、权威发生影响的方式、权威逻辑等未能进行深入的阐述;而且由于中国农村地域分化非常明显,已有的一些研究还不能有效说明其它地方遇到的问题。本文试图探讨特定条件下权威在村庄生活中的实践逻辑和结构关系,尤其是不同性质的权威对于特定事件的行动结果对农村社会的深远影响,从而丰富关于乡村权威的研究。经过较长时间的田野调查,本研究发现,体制外村庄权威的道义责任逐渐丧失,市场原则逐渐主导了行动取向;体制内村庄权威囿于自身利益考虑,无心无力主导村庄社会,权威逐步丧失;甚至基于自身利益,体制内外权威展开竞争与合作,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权威的实践逻辑严重影响了纠纷事件的解决,最后在国家法理权威的介入下,纠纷才得以解决,但得到的是一个分崩离析的村庄社会,代价颇大,值得深思。本研究认为,在国家权力逐步退出农村的时候,法理权威固然可以部分代替乡土权威的功能,但是为此付出的代价极其巨大,为此,保留村庄权威极为必要,但是在市场“理性原则”侵袭下的村庄将很难维持原有的社区环境,因此村庄权威威信的减弱乃至丧失是一个历史趋势,未来的村庄权威变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