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从全新的视角研究文学文本的变译,即原本内容的非逐字逐句式翻译。本论文以描写译学和变译理论为框架,把《红楼梦》德文译本作为典型个案,通过与原本和其他《红楼梦》英文变译本的对比分析观察、描写其外在特征,总结其对原本进行了怎样的翻译操作,然后深入到译者所处的广阔社会文化环境解释其变译的根本原因。本论文在介绍译者生平和译著的基础上细致入微地描写《红楼梦》德文译本在原本选择、书名回目、人物塑造、情节结构、文本衔接、叙事模式、文化专项、修辞手段方面的特点,总结概括其对原本所进行的变通处理和运用的变译方法,解释影响译本的种种文本以外的制约因素,并将其与英文变译本进行比较以凸现其独特魅力和价值。本论文结合微观文本分析和宏观文化阐释,试图全面系统地评价《红楼梦》德文译本,并指出文学文本变译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在二十世纪初,德国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弗朗茨·库恩(Franz Walter Kuhn, 1884-1961)以巨大的奉献精神和卓越的文学才华超大量地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作品翻译为德文,为德语国家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中国的大门,从而基本塑造了中国文学在德语国家乃至西方的形象。《好逑传》(1926)、《金瓶梅》(1930)、《红楼梦》(1932)、《水浒传》(1934)、《肉蒲团》(1959)等译本不仅在德语国家广泛传播,拥有大量读者,而且通过其他至少18种文字的转译传遍整个欧美乃至全世界,为中国文学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弗朗茨·库恩是运用变译的奇才,在他所翻译的所有46部中国小说中,除了《金瓶梅》续书《隔帘花影》为全译外,其他的都是变译。值得一提的是,库恩是欧洲第一个真正成功翻译《红楼梦》之人,其德文译本又被作为原文全文转译为英文、荷兰文、意大利文和匈牙利文,部分转译为其他欧洲文字。如同库恩翻译的众多中国古典小说一样,《红楼梦》德文译本虽然并非全译,但却首次向欧洲较为完整地传达了原著的内容,彻底结束了欧洲人对这部小说近一个世纪的无知和忽视。自从1932年首次问世以来,《红楼梦》德文译本不断再版重印并屡经转译,尤其对后来的英文全译本和变译本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德文译本。传统的翻译研究本质上以源语为导向,以全译为默许的翻译方式,以忠实、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