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绪二十六年(1900),瑞洵被破格任命为科布多参赞大臣。到任后,瑞洵积极整顿政务,筹兵固防,开垦布伦托海屯田,并安置哈萨克民众,对科布多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建设,力求自强。光绪三十一年(1905)瑞洵因病开缺回京,途中却因涉嫌勒索台站而被革职。随后瑞洵受到多项指控,罪名简言之为“四案”:台站勒索案、虚报添兵案、收哈案和屯田案。在瑞洵案件审理过程中,绥远城将军贻谷被文哲珲参奏贪赃而落马。在贻谷案的审理过程中,贻谷运用权势,卖通关系为自己脱罪的行为,引起民众反感,民间一度流传贻谷欲援引瑞洵成案为例,使自己得以从轻发落,这让瑞洵案意外牵扯入贻谷案中,民众积极将两案作对比,并关注两个案件的审判走向,逐渐将瑞洵案演化成为贻谷为自己开脱罪名的前奏。本文通过历史文献及相关研究中对瑞洵案的表述,结合档案材料,对瑞洵生平做了大致介绍。并通过涉案人员的口供档案,对瑞洵案发过程进行复原,利用案件清单档案,得出瑞洵案中多数指控实为挪借公款以充公用而产生的账目混乱问题。对以往研究中对该案含糊不清的表述进行阐明,史实错误给予纠正。并深挖案件形成过程,探析案件发生时主客观因素。瑞洵主观上为政好大喜功,急于求成,其决策时往往不切实际。客观上决策与科布多所面临的资金、地缘及蒙哈关系等因素产生冲突,这也是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西北边疆官员与清廷失去联动的体现。瑞洵在科布多的执政时期,正值清廷推行新政之际,通过对瑞洵案产生过程的梳理和研究,为清末新政改革在西北边疆的推行提供了具体案例。此外,关于瑞洵案的评述,在历史文献中有多种语焉不详的模糊说法,本文拟利用文献及报纸资料,就不同评述的产生过程及原因进行逐一探究,对瑞洵案的社会影响认识会更加饱满。笔者认为,之所以评述不同,其本质原因与清代法律量化标准常和成案援引比附并存有关。应该看到,瑞洵案结案时,清廷正在进行司法改革,以瑞洵案援引贻谷案,也从侧面印证了清末法制改革的进程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