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转变的重要时期,但经济增长一直呈现放缓下行的态势,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为了避免中国经济失速增长,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急需探寻促进我国经济持续运行的动力机制规律,寻找到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本文首先围绕经济增长的动力引出所要研究的问题。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的联动与匹配,而实现供求联动与匹配的基本途径则是内生化技术进步的提高。为了探究如何促进技术进步,新制度经济学家将制度量化为一个内生变量引入内生增长模型中,发现技术进步内生化动力机制中包含了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此,众多学者开始对收入分配如何提高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收入分配的合理与否会对技术进步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基于马克思的增长理论详细论证了收入分配与技术进步的关系,通过理论机制分析和数理模型推导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论述收入分配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然后选取我国30个省份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检验前文的理论阐述。功能性收入分配与规模性收入分配是衡量收入分配的两个主要维度,前者主要用要素收入占比衡量,后者则主要采用收入差距表示。本文采用劳动收入占比、城乡收入差距和全要素生产率分别对要素收入占比、收入差距与技术进步进行度量。一方面劳动收入占比能够直接影响技术进步。另一方面通过中介变量城乡收入差距间接影响技术进步。间接影响过程又受到两个不同机制的影响,一个是市场需求机制,另一个是融资约束机制。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通过市场需求机制促进技术进步,但又通过融资约束机制抑制技术进步。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增加劳动收入占比有利于降低城乡收入差距;第二,城乡收入差距与全要素生产率呈U型变化趋势,其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两种机制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不同;第三,劳动收入占比通过直接效应能够有效提高技术进步,但当城乡收入差超过一定范围时,劳动收入占比整体上会抑制技术进步;第四,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是趋同增长的。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要素分配结构,保护劳动者的利益,提高劳动收入占比,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合理控制城乡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城乡差异。